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吴思科 中国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

不能再给中东火上浇油

2017-12-27
S1.jpg
从左至右:阿布扎比王储谢赫穆罕默德·本·扎耶德·纳赫扬,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和沙特阿拉伯国王萨勒曼·本·阿卜杜勒阿齐兹·沙特,2017年5月21日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举行的阿拉伯 - 伊斯兰 - 美洲首脑会议期间合影留念。

耶路撒冷,这座“圣城”承载着世界上多少人的神圣信仰和不断追求和平的梦想。11月6日,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宣布承认“应许之地”——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同时,美国还将启动美驻以使馆从特拉维夫迁至耶路撒冷的进程。

这一消息震惊世界。在国际社会深刻忧虑美方这一“剑指”圣城最终地位、黯淡巴以和平前景之举将“引爆”中东并加剧世界动荡的同时,人们也在思考是什么让特朗普政府贸然突破穆斯林世界和阿拉伯国家的最基本“红线”,敢于挑战联合国安理会、联大有关决议和广泛的国际共识呢?追本溯源,还需要从美国的国内事务说起。

1998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正在接受大陪审团关于他个人生活问题的调查,8月17日,克林顿总统向大陪审团作证并在当天晚间承认其行为不当。仅三天后的8月20日,克林顿就下令对苏丹一家药厂和阿富汗霍斯特省的基地组织营地进行空袭。空袭苏丹药厂是以反恐为理由,美军指称该工厂生产神经毒气VX。但空袭结果表明,工厂既与基地组织无关,也没有生产化学武器。与里根总统以冷战思维为分水岭调兵遣将相似,克林顿下令实施的此次空袭,是对美国国内弥漫的质疑政府应对恐怖组织不利的回应,也是转移美国民众视线的应急举措。

其实,这种“转移大法”并非克林顿发明。早在尼克松总统执政时期,美国媒体对此方法就有过梳理和总结,即在总统遭遇政治漩涡时,政府会迅速针对美国以外的热点问题,果断采取军事、外交行动,以激发美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并通过干涉外部事务获得拥有“国际道义”的美誉。克林顿之后,继任的布什等总统对此也屡试不爽。

这似乎逐渐成为美国总统的一个“惯性”选项:当政治议程遇困或民众支持率下跌时,总统们就接连做出“取舍”抉择。但顾此失彼的抉择只会让总统们在短期内渡过难关,不可能获得更广泛共识,更经不起时间的检验。眼下,在美国内政治派别围绕“通俄门”等问题激烈角力,以及中期大选临近之际,点燃耶路撒冷这个敏感问题,不免让人猜想,为转移时政聚焦点和争取政治支持,特朗普团队也开始使用美国“内病外治”的传统“偏方”了。

在巴以问题这个中东核心问题上,最核心、最敏感的当属耶路撒冷的地位问题,因为圣城牵动全球几大宗教的神经。特朗普政府因其内政需要,单方面“决定”如此重要的国际问题,是在以一种高危、分裂和不负责任的方式,漠视民众的神圣信仰,破坏世界各国的广泛共识。

中东长期陷入动荡,多国战乱连年,民众期盼和平稳定和发展,国际社会应给予理解和支持。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独享的全球发展优势是独一无二的。同时,美国对世界和平发展所负有的责任也是不可替代的。在美国政治家们对美国影响力津津乐道,对转移风险“输出不安”乐此不疲的时刻,世界有必要提醒他们:请以负责任的态度处理美国内政,请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这个世界,更不能再给中东火上浇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