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达巍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关系学系教授

逐渐浮现的中美关系“新均衡”

2016-10-28

美国奥巴马政府两届任期已近尾声。在过去将近八年中,中美关系尽管总体保持了稳定,在气候变化等议题上甚至还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总体看,两国间战略互疑大幅上升,双边关系多次面临非常困难的局面。在中美两国学者中间,弥漫着一股对中美关系的悲观情绪,笔者也不例外。

S1.jpg

从1972年中美关系实现“破冰”以来,两国关系始终充满起伏。不过,在过去的八年中,两国关系的“钟摆”向负面摆动的频率明显加快,且向负面摆动的程度超出以往。中美两国陷入军事冲突或美苏式“冷战”的可能性仍然近乎为零,但是中美关系是否会像克里米亚危机后的美俄关系那样,成为一个以战略竞争为主、必要合作为辅的关系,至少成为了一个具有理论可能性的问题。中国的快速崛起引发了中美两国内部的一些战略忧虑:美国担心中国挑战其霸权,中国则担心美国会在中国超越美国之前,想尽办法破坏甚至阻止中国的崛起。中美关系似乎进入了一个昏暗的“战略隧道”,两国在其中摸索前行,不断发生碰撞。

已有很多文献报道或研究这些“坏消息”。在美国即将进入新的政治周期之前,笔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要强调的,却是中美关系乌云边缘的一抹亮色。过去几年,中美两国在“战略隧道”中不断磕磕碰碰的同时,有迹象显示,两国似乎也踏上形成新的战略均衡的进程。两国关系虽然持续紧张,但是始终并未“破局”,也远好于美俄关系。对台军售、南海、网络等重大议题一个也未彻底解决,但是一些议题先后趋于稳定或者降温。

中美关系开始出现新的战略均衡的雏形,依赖于以下几点。

首先,两国领导人都认识到,中美关系的利害关系是如此之高,双方以及世界都不能承受中美全面交恶的代价。因此,在中美关系一次次走向“悬崖”边缘时,两国领导人都表现出愿意妥协、以便将中美关系拉回正轨的强烈意愿。在过去几年的几次关键时刻,中美两国政府都释放出信号:无论前期争议谁对谁错,双方不应继续让争议扩大下去,是时候把中美关系拉回轨道了。2014年上半年中美关系持续紧张,两国在当年的战略与经济对话前后开始转圜,最终确保两国领导人当年9月的“瀛台夜话”取得颇为丰硕的成果。2016年南海仲裁案最终结果尚未出炉前,两国的外交家们开始传递信号,无论最终仲裁结果如何,中美关系“不应该被南海问题所定义”。在仲裁案结果出炉之后,双方表现也都相对克制。这种在关键时刻的相互妥协,确保了中美关系的大局稳定。

其次,中美两国领导人建立了颇为稳定的高层交往机制。奥巴马总统与前后两任中国国家领导人的会见次数创下了历史记录。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的“庄园会晤”、“瀛台夜话”、“白宫秋叙”以及“西湖漫步”开创了两国领导人长时间、非正式、深入会谈的历史,为领导人建立个人间的信任创造了条件。两国每年一度的“战略与经济对话”、“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虽然常被批评缺乏效率、流于形式,但是这些对话在两国官僚机制内发挥了推动跨部门协调、推进中美双边合作的重要功效。我们或许应该考虑如何提高这些对话的战略性及效率,但绝不应该弱化这些机制。

第三,中美在全球重大问题上始终保持有力的合作。中美两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合作常常被看作过去几年中美关系的最大亮点。类似的合作还有中美在WTO信息技术产品扩围问题、伊朗核问题以及应对非洲埃博拉病毒等方面的合作。在朝核问题上,近期围绕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两国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但是这似乎并未影响两国在反对朝鲜核试验上的共同立场。中美双边矛盾并未严重影响双方在全球和地区重大问题上的合作,这是中美关系趋于成熟的表现。

最后,不断稳步发展的两军关系是确保两国不冲突、不对抗的基础。曾几何时,中美两军关系常常沦为政治矛盾的牺牲品。可喜的是,在过去四五年中,中美两军关系终于变得富有韧性。尽管两国内部对两军交往都有不同意见,但是两国政治和军事领导人能够克服这些内部歧见,不但两军交往日渐增多,而且在危机管控和建立相互信任措施方面不断取得进展。中美两国在南海问题上矛盾尖锐,但是两国海军在南海能够以专业的方式相互交往,这种局面在过去的中美关系中是难以想象的。

再过三个月,华盛顿即将产生新的新政府。无论谁当选美国总统,如果他/她能看到这一抹亮色,中美关系或许有希望在未来四年里维持进一步的稳定。反之,来自华盛顿的巨大不确定性可能冲垮脆弱的新均衡,并将中美关系进一步推向冲突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