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崔立如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前院长

中美关系进入重要历史过渡期

2016-01-20

中美关系涉及的问题很多,也非常复杂,历来见仁见智。要认识中美关系,首先得认识大形势。什么是大形势?

一是整个国际形势发生变化。现在进入多极化时代,简单讲就是冷战之后美国一家独霸天下的态势已经不再,更多的力量中心崛起了,世界权力扩散,失序、失衡的状况到处可见。大的趋势是有了更多的参与者,关系变得更复杂。又竞争,又要合作,利益很多方面捆绑在一起,相互之间的竞争变得更激烈。

今后发展大方向是什么呢?恐怕大家还得都在地球上过,要想办法和平相处。能打大战的当然是大国,但是大国之间打起来,恐怕大家都没有好处。用常识判断,通过战争所得可能还不抵所失,所以大国之间一般不会轻易动武,这是大形势。

中美之间的大形势是什么样子呢?是老大和老二的关系,这是一个转折性的变化。中美关系发展演变三四十年,起伏不断,但始终向前走,没有改变方向。今天形势有些不一样了。一个核心问题是,美国日益担心中国会挑战它的主导地位。这是最大的变化。中国以前没到这个地位,以前是苏联的角色。苏联解体以后,美国在寻找下一个主要挑战者,曾经要锁定中国作为潜在对手,911以后,主要目标成为反恐。此后,中国发展更快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受挫,中国起势仍强,中国就变成一个主要战略对手,这是一个大的变化。

美国一旦找到了主要的战略对手,它的主要精力、资源、战略目标都会对着你来,如果美国不是突然衰败的话,这个态势不会轻易改变,我们现在看到的中美关系紧张就是这么一个大态势决定的。这几年中国GDP超过日本以后,还是迅速地节节上升,现在已经是日本的两倍多。经济总量跟美国距离在不断缩小,这个态势意义重大,是美国担心的事情。这是第一个态势。

第二个态势,由于冷战之后十多年,美国一家独大,大体上是扩张过度。奥巴马上台后一个基本战略思考就是要收缩,当然它收缩的同时要避免受国内孤立主义过度影响。多数人还是要维持美国的霸权地位或者主导地位。但是它整个摊子铺得太开,力不从心了,从两场战争撤走,把重心往亚太转移,这是美国的战略收缩。

与此同时,中美关系的态势发生重大变化。以前长时间内,中国一直是防守型、反应型,我们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不是我的事不管,有点不大不小的事尽量息事宁人。国际事务整个态势,不管是全球、亚太,基本上是美国主导。

这些年我们发展起来以后,格局发生变化。也就是在美国维持或有所收缩的状况下,中国的对外关系是扩张的。首先是经济扩张,我们讲“走出去”,现在“一路一带”、“西进”都是扩张。当然这个扩张跟以前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扩张不一样,我们希望造成互惠共赢的效果,但态势是扩张的。

这在经济上最为明显,周边大多数国家最大的贸易对象国都是中国,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现在大力打造的互联互通,就是重大战略举措,把我们的发展和周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一路一带”将互联互通延伸到整个西部。亚投行是中国在周边的一个大动作,跟以上所说都有关系。在这个扩张之前,像上合组织、金砖国家、金砖银行和亚洲相互协作和信任措施会议(亚信)等等,实际上都是中国整个外交以经济为主导往外扩张的发展。

外交由防守型、被动反应型变成主动的营造,这又是一个重大转变。中国主张的是合作共赢,但在大国关系的战略态势上,这是一个今非昔比的变化,美国不能不关切。亚洲再平衡战略是奥巴马上台以后提出的,大家都觉得这是美国对着中国来的东西,猛批美国要对中国搞遏制。其实从战略态势演变来看,这是美国对中国发展、上升、扩张的反应,说明美国要重新调整。再平衡是什么呢?就是原来的平衡打破了,美国得作调整,重新建立一种平衡。目的是继续保持它在亚太的主导地位。

为什么现在要提大国外交?

大国外交描述了一个现实,就是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是一个主要的大国,外交不能再像以前力量尚弱的时候,只是埋头在国内经营自己的事情。现在是对周边、亚太、世界事务,越来越深地介入,中国发展的影响不断外溢,日益呈现扩张的态势,参与地区和全球秩序的设计、塑造。称为新时期“大国外交”,实际上是中国外交与自身发展地位相适应的转变。

中美之间的竞争变得突出起来。原因很简单,一个是中国力量变强。还有一个是,长期以来中美关系发展主要是经济上的捆绑,但是政治和安全上的关系并没有发生同步的改变,实际上形成了一种不平衡的二元结构。政经分离发展,这是长期的基本态势。

美国学者兰普顿前几个月提出中美关系的“临界点”问题。这个临界点指的是中美关系可能将从以合作为主导转向对抗。当然,现在还没到临界点,但在接近,他认为这种情况非常危险。兰普顿的这个看法有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美关系面临的新形势:中美关系发展这么多年,尽管起起伏伏,甚至有过大的危机,但是没有真正出现过可能改变方向的严重担忧,而现在人们开始担心方向性问题。

最近这几年人们大谈修昔底德陷阱,美国人中这类论调也越来越高。在南海和东海的争端中,美国频繁介入,造成中美之间的摩擦和紧张,认为中美两国发生对抗难以避免的担忧在上升。

这种局面是过去40年所没有的。这是中国提出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主要背景。建设新型大国关系的思想事关中国和平发展进程和中美关系的未来。所谓新型大国关系最基本的东西是什么?就是“不对抗”。人们把现在中美关系中的竞争称为崛起大国挑战守成大国,即便如此,两国对抗还是可以避免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时代变了,大国关系不同于以往,修昔底德陷阱的历史经验可以作为借鉴,但绝不应是中美关系的宿命。

显然,美国人对新型大国关系提法是有保留的,但赞同“不对抗”的思想。美国现在不愿意放弃既得利益和主导地位,因此对“相互尊重”这一条不作回应,实际上是不接受。合作共赢是一个高目标,或理想的目标。中美关系可以有局部合作共赢,但就整体关系而言是较遥远的事。整体关系上中美现在处在一个竞争凸显的阶段。去年以来,中美关系紧张一直在持续,对中美关系发展方向的疑问越来越多。

美国的心结是什么?就是认为中国要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首先是在亚洲地区取而代之。当然美国的心结不是那么容易打开的。正是意识到中美关系发展方向上可能有改变的危险,所以提出要重新把它引向积极的、建设性发展道路上去。

习近平主席访问美国与奥巴马总统长谈,全面阐述了中国内政外交大政方针和目标,试图开释美国对中国战略意图的怀疑。至于是不是打开了奥巴马的心结,这个不好说,但是至少在一些方面缓解了美方的疑虑。

奥巴马现在国内面临保守派巨大压力,需要对中国示强。不光是在对华方面,在乌克兰、俄罗斯、中东等地区问题处理上都被指责为软弱无能。这是影响奥巴马政府当前对华外交态势重要的内外背景。国际上普遍认为习近平主席是一个强势的领导人,这更加重了美方对中国的担忧。所以,习近平在这个节点上访美,中美两国领导人之间进行深入坦诚的交谈,虽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有助于两国在重大问题上避免草率的误判和决定,这对于两国关系大局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

当前中美分歧的两个大问题,一个是南海问题,一个是网络安全问题。在习近平主席访美之前,因为这两大问题,中美关系的气氛相当不好。正因为如此,习近平主席按计划访美更有其必要性,也反映中美关系的成熟。

美国对华政策的主导面还是要稳定中美关系,双方都希望习访能成为促进中美关系稳定发展、并向外界释放出正面信号的国事访问。我们看到的结果是,在当前分歧最大的网络安全问题上,取得部分成果。

网络空间安全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新的领域,被称为安全第五域(前四域是陆、海、空、外太空)。一段时间以来,中美在网络安全领域里矛盾非常尖锐。习访时,中美在网络问题上达成五点共识,这是两国关系上的一个重要突破,缓解了紧张,也反映中方认识上的某种转变。中美双方在网络安全方面开展合作,对未来网络空间的双边和多边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中美要确保“不对抗”,处理好网络空间的安全问题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建立某种大家都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架构。

另一个人们关注的焦点南海问题,看来去年习访时没有谈拢,公开报道说双方坦率交换了意见。

中美的分歧根本上讲,是中国捍卫国家主权和海洋利益与美国要维护其在亚太的既得利益和主导地位的矛盾,折射出中美双方在新时期战略竞争的核心问题。奥巴马的多边主义外交是形式上的改变,维护美在亚太地区主导权的实质没有变。所以,南海问题在短时间内不可能解决,要准备长期的博弈。

去年习主席访美的基调是,寻求双方利益的汇合点,加强务实合作,妥善处理分歧,避免冲突对抗,这有助于保持中美关系大局的稳定。目前中美关系进入重要的历史过渡期,尽管互利合作方面仍大于分歧方面,但战略竞争的态势明显强化,很多问题都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因此,在相当长时期内,加强风险管控与危机管理机制建设至关重要。当前,这尤其成为中美发展两军关系的共识和首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