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包道格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副会长

习奥会:美中关系迈向更有希望起点

2014-11-14
ID39(Xi-Obama-2).jpg

经过一年多美中关系麻烦不断,巴拉克·奥巴马总统和习近平主席设法释放出有明显改善意味的调子,并在本周公布了几项成果。他们在北京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会议的正式和非正式场合会晤,承认有必要控制不可避免的分歧和摩擦,承诺为未来合作提供包容性机会。这到底是考虑习及中国政府的东道主声望而为会议作的战术调整,还是为弥补奥巴马最近由于低调所受的政治创伤,还是为了某些更持久的东西?所有这些,将在今后几个月得到验正。内部人士,如果不偏激的话,更倾向于估计这是一种战术调整。

会谈公告的大部分内容人们之前已经知晓,其中包括美国同意将商务和旅游签证有效期延长到十年,两国同意力争在信息技术协议下减免电子产品关税,达成两军建立信任措施(CBM)框架协议,两国国内安全机构将加强合作。两国还公布了引人注目的长期温室气体减排日程联合公报。这其中大部分是实实在在的成果,能够互惠互利,自我强化。但为2025年和2030年设置的气候变化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未来领导人,只看规则是靠不住的。

分析领导人的声明措辞,可以发现,双方都意识到需要解决不信任的源头问题。习近平显然对中国试图削弱美国在亚太地区影响力的说法很在意,在阐述亚洲安全机制、亚投行、涉及中亚和南亚的新“丝绸之路”筹资计划、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等主张时,他试图表达“一种开放包容精神”,没有把美国排除在外。

习重申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主张,并详细阐述了“不对抗不冲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原则。通过他的讲话和身体语言,习向他的人民传递了与过去一年美国负面形象占据中国媒体完全不同的信息。这也引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官方行为与媒体评论不一致?中国领导层是否存在不同意见?资讯的提供是否内外有别?哪种表述才代表中国的战略意图?

奥巴马总统简短表达了类似主张,但在触及人权、香港的抗议、贸易与就业、西藏和台湾等敏感问题时,他有时似乎要照顾国内反应。在回答提问时,奥巴马重申美国希望“纠正一个观点……即我们重返亚洲是要遏制中国”。近几个月这在中国成为一个流行话题。

为主办APEC会议,中国过去几个月缓和了与部分邻国的紧张关系,谋求与越南、日本和美国发展建立信任措施。中国与河内建立了新对话机制。APEC会议前夕,日本国家安全保障局长谷内正太郎与国务委员杨洁箎会谈,达成一份模棱两可的日中关系四点声明,从而使习和首相安倍晋三能进行一场25分钟的冷静会晤(现场没有两国国旗)。这至少暂时止住了东京和北京之间的口水战。

习奥会悬而未决的最大问题是,中国对外交政策态度的调整和保证,究竟是战术性的,还是战略性的。如果是战术性的,我们几个月内就会知道,因为领土主张和资源开采上不可避免的冲突会再度出现。中国媒体主题也还会是细细盘点,看那些领导人本周说的话是得到重申和贯彻,还是再无下文。

如果中国领导人判断,他已经就中国在亚太地区的主张和权利向邻国和美国表明立场,紧张关系现在可以缓和了,那么这就具有战略性意义。中国与美国盟国的摩擦促使华盛顿加强与北京的战略对抗,而去年非正式的庄园会晤达成的共识,表明了双方避免这一结果的决心,概括起来就是建立“新型大国关系”。重新以合作与和平的手段管控争议,将标志现有战略竞争趋势出现重大转向。现有趋势显然充满危险,对所有人来说都代价高昂。

即使北京作出华盛顿注定欢迎的战略决定,坚持下去也并非易事。在中国,民族主义情绪因煽动而高涨,学者和官员们也会迅速从每个对中国不利的事件背后看出美国阴谋。中国在东北亚划设防空识别区的声明是愚蠢且不必要的挑衅,说明它对大国不应有出人意料的强权利益缺乏重视。

在美国,奥巴马政府处理对华棘手问题也是磕磕绊绊。比如过去一年,徒劳地指控中国军官网络窃密。而新的摩擦出现时,又倾向于被动而不是主动应对。在总统选举即将来临之际,领先的民主党人希拉里·克林顿已经对中国发出怀疑的音调,美中新的摩擦很容易成为被踢来踢去的政治皮球。

我们进入了一个美中关系测试期。但至少与几个月前相比,美中关系正迈向更有希望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