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中国央行悄无声息的革命

2019-03-11

15年前,前美联储副主席、长期担任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的艾伦·布林德写了一本关于央行变革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其中最主要的,是一些国家央行改变长期以来行事隐密和出乎意料的传统,逐渐转向公开交流和透明。借用布林德这本书的副标题就是,中央银行开始通过对话“走向现代”。

美联储在世纪之交的时候正朝这个方向缓慢行进。它最终在1994年开始宣布利率决策,从2000年开始定期发布新闻稿(尽管直到2011年才定期举行新闻发布会)。这些变化反映了央行官员对短期政策性利率变化如何通过预期和市场定价影响经济的新认识。

如今,中国人民银行也经历着悄无声息的变革。与美联储一样,中国央行正在变得更具沟通性。但北京真正的革命在于汇率政策,中国人民银行正越来越多让市场力量决定人民币币值。这两项进展都值得欢迎。

中国人民银行的沟通联系攻势与2018年3月被任命的新行长易纲有很大关系。上月,该行举行首次吹风会,解读最新经济和货币数据。易纲本人也主动解释其政策决定,特别是他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三支箭”政策组合。这位行长偶尔还会对股市波动发表看法,尽管这种干预可能引起央行守旧者的质疑。

另一个重要动作是中国人民银行今年1月推出全新英文网站。之前它的中文网站只有约2%的内容提供英文版,这让外国投资者抱怨不公。银行新英文网站几乎涵盖政策的所有主要方面,从公开市场操作与决策,到行长的讲话和活动。例如,它详细登出了易纲去年12月在清华大学就中国货币政策框架发表的演讲,以及演讲的英文原版PPT,这家网站甚至没有提供中文版。

虽然公开的沟通联系确实重要,但中国人民银行日益灵活的汇率政策更具变革性。2015-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曾消耗约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对抗人民币贬值。现在它不再经常干预外汇市场,也不再有汇率目标。

这种灵活性进入2018年以后日益明显。人民币兑美元在去年2月达到6.26峰值后,一路下滑到10月底的6.97,跌幅达10%。(此后开始回升,目前约为6.70。)

2018年人民币兑美元从峰值到低谷的波动,与特别提款权其他货币大致相当:欧元为10%,日元为9%,英镑为13%。与此类似,人民币去年的日波动率达4.3%,约为其他四种特别提款权货币(包括美元)波动水平的70%。这也是人民币第一次比新加坡元更不稳定。

尽管(或由于)有双边汇率波动,人民币兑多种货币仍基本保持稳定。中国外汇交易系统指数(24种货币篮子)年初和年末均在95上下,而且这是在几乎没有央行干预情况下发生的。就连美国财政部也在2018年10月的一份报告中表示,中国人民银行过去一年的直接干预是“有限的”,国有银行的外汇出售也是“适度的”。

灵活的汇率在两方面发挥着自动稳定器的作用。首先,它作为安全阀对资本流动和全球需求做出回应,并减轻压力。间接而更根本的是,由市场驱动的汇率让中国人民银行有更大空间运用利率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如存款准备金率,来帮助稳定经济,进而又稳定了人民币。

关于这方面的证据,让我们再回顾2018年。虽然美联储年内四次加息,但中国人民银行除3月份加息5个基点,实际上四次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作为针对性反周期宽松政策的一部分。尽管有这些下调,人民币却未像一些人预期的那样自由落体般贬值,目前对美元汇价与2017年12月中旬基本持平,当时是中国人民银行最后一次紧跟美联储加息5个基点。

随着人民币日渐成为双向浮动货币,市场预期也在相应调整,对人民币单向押注的风险似乎要比从前大得多。比较起来,重拾中国人民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常规做法则会导致不稳定。如果政策制定者不允许汇率有调整,他们就要冒外汇储备螺旋式减少、信心下降和恐慌情绪上升的风险。

布林德2004年描述的悄无声息的革命正在北京发生。中国人民银行在沟通联系和汇率政策上固然还有极大改善空间,但到目前为止它取得的进展不仅对中国决策者,对各国决策者来说也是好消息。

(本文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

全文翻译自报业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原文标题“China's Quiet Central Banking Revolution”(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