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中日关系升温对美国汽车业的影响

2018-11-13
a.jpg

正值中美关系紧张之际,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10月下旬访问了北京,这似乎是中国领导人通过改善与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关系来对冲损失的一次精心谋划。而关系的改善对经济领域会产生什么作用,对美国在中国的利益争夺又意味着什么呢?

可以肯定的是,双方会晤取得的进展有限。安倍带了近1000名日本公司的代表,签了总计约26亿美元的500笔交易。说起来,2018年前八个月,中日贸易额为2061亿美元,但这两个亚洲国家达成了302.9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并承诺加快“中日韩贸易区”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的谈判,这两个贸易机制都将美国排除在外。

在美日争夺中国市场的所有领域中,汽车业是最关键的领域之一。通用汽车去年在中国的销量为404万辆,其中仅别克汽车就占了这个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将近5%的份额,仅次于大众、本田和丰田品牌。而日本汽车制造商每年在中国的汽车销量约为500万辆,略高于它们在日本的销量,如果当前的三边经济环境不变,未来几年日本公司将取得稳固的收益。

美国对日本的汽车业发出威胁,这尤其刺激日本汽车企业巩固甚至扩大它们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9月下旬,安倍同意与特朗普总统开始贸易谈判,以避免日本出口到美国的汽车被征收25%的进口税。而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可以让日本在汽车和其他对美贸易问题上有所借助。

中国新的汽车进口规定已经让日本制造商受益,而在美中贸易冲突中受到制裁的美国汽车制造商则落在了后面。今年7月以来,中国已将外国汽车的进口关税从25%下调到15%,但来自美国的汽车除外。由于中美贸易冲突加剧,美国汽车面临的关税已经上升到40%。这一进口市场非同小可,去年,中国共进口125万辆汽车,其中许多都是顶级豪华车。

日本汽车制造商丰田是新政策的直接受益者,该公司宣布将降低出口到中国的雷克萨斯汽车价格,以提高竞争力。2017年,丰田向中国交运了14.6万辆汽车,其中约13万辆是雷克萨斯。中国汽车进口领域最大的输家,要算是在美国从事生产的制造商。美国生产的福特和宝马都被征收更高的关税,为保持竞争力,它们承受了利润损失。

至于中国境内的日本制造商,两国关系升温很可能为它们带来新的机遇。2012年,反日抗议活动导致日系汽车在中国城市的街头被砸。而在2018年前七个月,丰田在中国的销量增长了10%,达到807400辆。日产的销量增长了9.5%,达到827306辆。不过本田的销量下降了6.6%,降至715060辆。

新的投资规定也将重塑制造业市场,让日本的制造商再次占得先机。今年4月中国政府宣布,计划取消汽车制造合资企业当中外方所有权不超过50%的限制。2018年,纯电动汽车制造商可以拥有100%的所有权,到2022年所有制造商都可以建立全资企业。由于担心知识产权问题,丰田一直没有在中国境内生产雷克萨斯汽车,但据报道,该公司目前正考虑利用新的所有权规定,将雷克萨斯的部分生产转移到中国。这将有助于丰田与其他豪华车对手竞争,比如已经在中国生产汽车的奔驰和凯迪拉克。

总体上,丰田的目标是到2020年在中国销售200万辆汽车。有报道称,它还设定目标,到2030年将汽车销量增加两倍,达到350万辆。今年8月,日产宣布计划投资9亿美元,在武汉建立新的汽车组装厂,以便将它在中国的产能提高40%。日产的长期计划更加雄心勃勃,它的目标是未来五年内要在中国投入95亿美元。

短期内,美国汽车企业很难受益于中国新的汽车投资规定。即使与中国当前的贸易冲突在短期内得到解决,特朗普政府要求美国企业减少海外投资,也会阻碍通用、福特以及美国汽车零部件公司增加它们在现有合资项目中的所有权份额,或创建美国拥有大部分所有权的新设施。

然而,就在10月中旬,特斯拉公司不顾美国政府有关在本国进行针对性投资的呼吁,宣布在上海获得86万平方米土地,并将兴建其首家海外“超级工厂”。在此之前,特斯拉于今年7月与上海市政府达成了建设一家具有50万辆产能的纯电动车工厂的协议。这与中国到2020年生产200万辆电动车、到2025年生产700万辆电动车的目标是一致的。通用汽车也不甘示弱,表示到2025年其在中国的所有别克、凯迪拉克和雪佛兰车型都将提供混合动力车或纯电动版本。

即使在这一新的技术领域,美国汽车业也面临日本的挑战。丰田去年12月宣布,它将在下个十年早期推出10款以上纯电动车,其中一些将率先在中国上市。今年8月,日产与中国合作伙伴东风汽车集团合作,开始在广州生产首款专为中国设计的电动轿车。

有鉴于安倍首相的来访,中国官方的《环球时报》宣称,美国对中日关系的影响是“有限的”,“北京和东京要是按照华盛顿的态度来规划两国未来的双边关系,就会失去方向”。如果美中贸易的紧张态势持续下去,而中日努力改善两国关系,那么美国在中国市场上与日本的经济争夺就可能受损。利润丰厚的汽车业可能最早体现出了这一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