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从中国修宪看经济改革前景

2018-03-12
S1.jpg

中国的结构性问题,尤其是老龄化和投资回报急剧下降,使经济改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对此,几个月前在达沃斯,中国新的经济设计师刘鹤提出一幅颇为乐观的图景,让我们期待中国在2018年扩大经济改革。出于这一积极的基调,中国问题观察家们正通过最近的中共中央委员会会议寻找经济改革的信号。这次会议意义非凡,因为它提出修改中国的宪法,自从2004年以来这还是第一次。

中央委员会提出的宪法修正草案没有直接提及经济改革,考虑到刘鹤在达沃斯给人们带来的期望,这可能令人扫兴。但也应该考虑修宪所产生的间接影响,虽然得出明确结论的确很难。

修宪的关键主题似乎是进一步巩固权力。这不仅表现在取消了对国家主席的任期限制,而且中国对其全球角色的愿景更加野心勃勃,国家更趋向集权模式,而这些都得益于设立权力更大的监督机构(监察委员会),以及进一步限制地方政府的政策空间。很难说更加集权的模式能否推动改革。在考虑四个关键的修宪内容可能给经济改革带来的间接影响时,我的结论如下:

最引人注目的修宪建议显然是取消对国家主席的任期限制,以及把党的领导和习近平思想写入宪法,这将为习近平继续掌权铺平道路(即2023年他的第二任期结束后继续留任)。虽然这对经济改革无疑是重要的,但它所产生的影响还无法评估,因为这取决于习近平主席实行改革的最终意愿。对中国问题观察家来说,这也是他们要在不久的将来做出的最重要预测。

另一项可能影响经济改革的修宪内容,是中国要在国际上更加有所作为。具体说,就是确认了领导层对其全球角色的自我认识,并且予以阐明。事实上,宪法已经包含中国根据自身特色以自己的方式取得全球领导地位的内容,尤其是,修正案明确提出要首选软实力与合作,而不是通过对抗实现硬实力/称霸。更具体地说,拟议的修宪强调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而“对外开放”是我们对中国未来的具体改革意图做积极评估的关键。但确实,根据提出的修宪建议,不应指望在公有制占主导地位方面出现人们所期待的改变。如果有什么的话也是相反:拟议的修宪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之所以在有关中国全球角色的段落特别提到开放,是因为它其实指的是中国要走出去,而不是从前的请进来。所以我认为,不要以为在华经营的外国公司可以获得更多市场准入。事实上,中共全力支持中国在全球发挥更大经济作用,这一点将被载入宪法。

另一个亮点是建立中央和地方监察委员会,它们是国家机构新的组成部分。建议还详细介绍了它们的作用和架构。监察委员会与国家行政、司法和检察机关平行,这些机构全部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并监督。这也是习近平反腐运动的延伸和在制宪上的体现。把监察委员会列为国家机关,将使中共能够更加严格地把控国家的发展。这种控制带来的影响很难评估,但人们可能争辩说,它或许与更加市场化模式的理念相违背,因为它意味着权力更加集中。其实,在习近平主持的第一次党的重要会议,即2013年11月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对于国家角色与市场力量角色之间的矛盾,让国家权力进一步集中似乎占了上峰。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拟议的修宪通过赋予宪法地位,对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法律法规作了更明确的分工,以便与习近平主席第一任期内修改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相一致。这种分工再次对地方政府制定法规设限,从而有效地让权力进一步集中。对经济改革来说,这意味着如果得不到中央政府的支持,地方政府实行改革导向的政策就会越来越难,反之亦然。而这方面前景也是难以预料的。

在这种情况下,李克强总理本周在全国人大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进一步开放竞争,听上去就未免空洞。对中国的未来而言,修宪无疑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