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人民币的撤退

2017-06-30
S3.jpg
二月份人民币期货成交量创历史新高,达1461份新合约(折合1.461亿美元),比2012年的日均成交量高出50%。(中国日报社 王思维)

《经济学人》在2014年4月的时候宣布:“人民币的全球化似乎是无情而又不可阻挡的。”事实上,从当时到2015年8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使用率增加一倍,达到2.8%,成为世界第四大支付货币。

但从此以后这一增势几乎完全逆转,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份额已经降到1.6%,排名降至第七位。人民币在全球债券市场的使用率从2015年的顶峰下降了45%,香港银行里的人民币存款减少近一半。2015年中国跨境贸易的35%是用人民币结算(其余大部分是美元),今天这个比例只有12%左右。

人民币的财富逆转尤其反映了四个因素。

首先,从2005年到2013年,人民币对美元几乎年年升值,总升幅达36.7%,但此后却开始持续贬值,这让投资者感到泄气。2014年以来,尽管中国人民银行曾为支撑人民币出手干预(并非如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宣称的那样压低汇率),但人民币汇率逐年走弱,到目前为止已累计下跌11%。结果是,投资者放弃了单向押注人民币升值的想法,由这场押注推动的资本流入也宣告结束。

人民币对美元下跌,反映出中国由债务拉动的经济增长放缓,同时违约风险聚积。无疑,中国居民和公司会寻找(合法和其他)新方法把钱转移到国外。

今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在纽约的一次演讲中试图安抚紧张的投资者,表示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水平“经过长时间攀升已经企稳”,并称之为“金融部门的一个好势头”。

不过易纲是在哄人。不良贷款占银行贷款总额的百分比是稳定住了,但那是因为贷款的数额在不断上升。这些新贷款中有许多被发放给了赖账的客户,可以预计到时候它们都会变成坏账。事实上,从绝对量看,2016年不良贷款增加了350亿美元,总计达到2200亿美元。银行也在利用会计花招,隐瞒成千上万亿元人民币的坏账,使之不被曝光。

为抑制汇率疲软,中国当局加大了人民币兑换美元的难度。他们之前支持中国人在海外投资,现在却阻止海外并购,好让国内公司不对外输出资本。同时他们还增加了外国投资者的资本汇回难度。这样做虽然有助于把现有资本留在中国,却挡住了更多的外来投资承诺。

这是妨碍各国增持人民币的第二个因素。面对短期经济稳定和货币灵活性,中国的政策制定者选择了稳定,这让人们对他们长期致力于人民币的完全可兑换产生疑问,而实现完全可兑换,是人民币拥有真正储备货币地位的重要一步。

给人民币带来伤害的第三个原因,是中国的出口潜力已经耗尽。中国和人民币获得声望,是因为中国2001年入世以来非同一般地融入了全球经济,中国占全球出口的比重从1980年的1%增加到2015年的14%,成为了世界最大出口国。但之后它的全球出口份额下降到13.3%,认为中国会像亚马逊公司那样销售逐年扩大的人们因此感到失望。

第四是全球化自身出现了逆转。2007年到2015年,购买股票债券、外国直接投资和放贷等形式的资本流动减少了2/3,从11.9万亿美元降到3.3万亿美元。贸易壁垒增加,歧视性措施的蔓延速度大过开放性政策的推出。商品贸易也在下降,从2011年到2015年收缩了10%,是二战以后最大的四年期降幅。中国不仅因此失去出口市场份额,其出口也因为全球市场萎缩而大减。结果是,中国的出口按美元计已经从2015年初的高峰下降了9.1%。

最终结果就是,与几年前相比,世界各国并没有多少理由继续囤积人民币,人民币全球化不再是“无情而又不可阻挡的”,相反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一趋势确实是结束了。

全文翻译自“报业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原文标题《The Retreat of the Renminbi》(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