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吴正龙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

经济全球化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

2016-10-24

近来,英国脱欧公投、美国和欧盟国家在各自大选和国内政治中产生的民粹主义思潮,引发一些舆论界人士断言:全球范围的“反全球化”和“去全球化”力量正在急速上升,在一些国家可能逆转全球化进程,全球化存在崩溃可能。似乎经济全球化已经走到了尽头。事实果正如此吗?

S5.jpg

毋庸置疑,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为少数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但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

然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只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行正确的政策,善加利用,扬长避短,就能变不利为有利,化负面影响为正面影响,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求得本国利益最大化。

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中国在这方面为世界提供了典型范例。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距离不但没有拉大,反而大为缩小,一举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短短30余年时间内,中国实现了6.6亿贫困人口大规模脱贫,有望2020年全面消除贫穷,并建成包涵7亿人口的世界最大中产社会,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除中国外,印度、印度尼西亚等一大批发展中国家以及德国等发达国家也从经济全球化中获益良多,大大提升了各自发展的体量和质量。

反观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经济全球化不但没有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反而拉大了国家之间和一国内部的贫富差距,社会矛盾因此扩大。中产阶级财富缩水,底层蓝领工人就业减少,受经济全球化竞争挤压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对经济全球化的怨恨和抵触情绪随之上升。

据经合组织数据,2000年以来英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减少了近1/3,而美国的情况也差不多,减少大约20%。发达国家出现的产业“空洞化”,催生了质疑经济全球化的政治生态,往往把一国遇到的困难归咎于外来因素,如移民增多、外来商品增加等等。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主要原因不是经济全球化出了问题,而是主政者没有认清经济全球化的特点,是推行以牺牲普通民众利益为代价、放纵资本逐利的错误政策的结果。

S6.jpg

不可否认的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仍未重回正轨,复苏乏力,下行风险持续存在,金融市场波动不断,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进入低潮。但是不宜一叶障目,要看到经济全球化的基本面没有变。

第一,当前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为经济全球化创造的根本前提没有变。第二,由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组成的G20联手出台各种应急措施,为经济全球化扫清各种障碍的基本格局没有变。第三,WTO推动全球贸易治理机制的形成,为经济全球化提供的制度保证没有变。第四,作为经济全球化主体的跨国公司发展,从而加速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没有变。第五,最重要的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区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整体的趋势没有变。

如同所有历史进程一样,经济全球化也是一个历史过程,有高潮必有低潮,此消彼长,但是总的进程不可阻挡。事实上,不久前落幕的G20杭州峰会所取得主要成果,如《G20全球贸易增长战略》、《G20全球投资指导原则》、重申反对保护主义承诺等,旨在构建开放型的合作共赢的世界经济,是为克服当前经济全球化低潮的消极影响、迎接下一轮经济全球化高潮尽早到来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和创造的必要条件。可见,国际社会对经济全球化前景保持高度共识,经济全球化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已经历过四次经济全球化低潮,但每次低潮过后都迎来了更大规模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有理由相信,经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正在向人类走来的下一轮经济全球化高潮必定会给世界带来更大更包容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