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陈彬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研究员

中国经济未来将步入阶梯式L型增长阶段

2016-06-02

自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有关中国经济未来走势的争论就不绝于耳,特别是近两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引发了部分西方媒体“唱衰中国”的悲观情绪,认为中国经济将出现“断崖式下跌”。然而,自今年一季度以来,中国经济运行形势平稳,总体态势符合预期,部分经济指标出现回暖向好的趋势,这又使一部分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触底,将出现V型或者U型反转。但是,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放缓及经济韧性大、回旋余地强的特点决定了未来中国经济将走阶梯式L型增长的道路。

未来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放缓符合内在经济发展规律。纵观当今世界各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发展历程,在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后,都要面临经济减速换挡的过程。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已连续三十多年保持了年均9.7%左右的高速增长,然而目前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要素禀赋已发生了根本变化。(1)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近年来,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和比例持续下降,2015年15-59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降至67.3%。与此同时,长期以来支撑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丰富廉价的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资源也基本发掘完毕。劳动力将变得更加稀缺,并带动整体工资水平的上涨。(2)储蓄率将高位回落。2015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2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16.1%,“银发时代”的到来将增加社会的消费需求,而降低社会的总储蓄率;中国目前正在构建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将弱化国民的储蓄动机,使储蓄率出现下降趋势。(3)制度及技术红利释放效应减弱。目前,中国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面临的是要突破多年来固化形成的制度和利益的“藩篱”,遇到的困难和阻力前所未有;中国经济在对外开放进程中充分吸收利用了国外的先进设备、技术及管理经验,但未来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要比单纯的“模仿式”技术引进耗费更多的精力及资源。

从经济增长的现实来看,短期内中国经济企稳的基础也并不稳固。一些固有的矛盾并未得到根本解决,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突出的表现在:(1)稳增长的基础仍然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而民营投资增长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1-4月,民间投资增长5.2%,比全部投资增速低5.3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62.1%,同比下降3.2个百分点。经营风险加大、投资回报下降、行业准入限制、融资渠道不畅等导致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减弱。(2)房地产市场快速增长可持续性存疑,泡沫化风险逐渐加大。自2015年房地产市场不断推出刺激政策以来,全国一线城市和部分热点二线城市房地产销售“量价齐升”,支撑了经济的回暖。然而,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一方面加大了居民的杠杆率,增加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另一方面也给房地产市场去库存带来更大的压力。(3)国内经济分化进一步加剧,部分地区面临转型升级困境。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分化趋势愈发明显,东部沿海地区由于新经济新业态的不断涌现,经济率先企稳回升,而东北及中西部资源型省份由于体制机制僵化、经济结构单一等问题,经济增长出现了停滞。如果这些省份不能很好地完成转型升级的任务,将拖累整个中国经济的增长。

因此,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下降以及短期经济发展的现实困境使中国经济难以出现V型或者U型反转。但是中国经济巨大的韧性和回旋余地又使得中国经济不会出现“断崖式下跌”,而是呈阶梯式发展的态势。这是因为:(1)中国仍然具有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中国目前的人均GDP水平仅为8000美元左右,距离世界银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仍然有较大差距;(2)高储蓄率仍将持续一段时间。目前中国国民储蓄率仍然高达46%左右,显著高于大多数国家,资金来源充裕。同时,铁路、地下管廊等基础设施,大气等环境治理,以及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投资空间依然广阔;(3)人力资本提升将带来新的人才红利。近年来中国就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一直在稳步提升,劳动者的从业质量和健康水平也在提高;(4)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将释放经济增长新动力。2015年,中国城镇化率仅为56.1%,距离发达国家的70%左右的城镇化率差距较大,未来随着更多的农民工市民化,将带动内需的增长;(5)中国的地区间差距仍然较大。中国地区间存在巨大差异的现实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实现梯度转移和赶超发展提供了空间和机遇。

因此,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将在潜在增长率水平逐步放缓的过程中,不断克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并在反复震荡中努力寻找经济增长新的平台期。这就决定了中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呈阶梯式L型增长态势,总体稳定并趋向于潜在增长水平,但短期内也会出现波动和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