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余永定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前会长

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经济

2016-03-09

经过30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党的文件把它描述为“新常态”。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是增长势头明显放慢。中国的经济学家一致认为,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已经从10%左右下降到7%左右,甚至更低。到目前,官方认可的增长数字是6.5%。

economy.jpg

在接受中国经济增长显著下降的同时,必须强调,6.5%已经是非常可观的增速。如果中国能保持这一增速,它就能实现2010年设定的到2020年人均收入翻两番的目标。

过去30年,中国增长模式的最主要特征之一是对投资的依赖,尤其是房地产投资。中国投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GDP的增长,其结果是,中国的投资率(投资占GDP的比例)达高47%,目前为止是世界主要经济体当中最高的。虽然人们对中国投资率究竟是多少有争议,但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中国的投资率已经过高。

中国的投资包括三类:房地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其中,房地产投资占了总投资的四分之一。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房地产是中国最赚钱的投资领域,所以,各行各业的投资全都涌入了房地产市场。到2013年底,除了全国各地大量的住宅楼,中国还建了大约700家五星级酒店,另有500家尚在建设中;摩天大楼有470座,另有332座在建设中;全球最高的10座正在建造的摩天大楼中,有5座在中国。

显然,中国的房地产开发已经过度。2012年,政府开始采取措施给房地产投资热降温。这些措施主要是为了抑制对房地产的需求。结果,新房需求逐步下降,二三线城市下降得很厉害。到2015年底,全国未售出房屋面积达到7亿平方米,而在正常时候全国的年均住房销售面积为1.3亿平方米。面对两位数增长的库存,房地产开发商自然会大幅削减投资。目前,房地产投资增速已经基本上降到零。不用多想,人们都可以肯定,2016年房地产投资增长会是负数。考虑到房地产开发在GDP中所占的庞大份额,以及房地产开发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如钢铁、水泥、平板玻璃、铝、煤炭、建筑材料,等等,很容易看出房地产投资下降会对整体经济增长产生多大的影响。

理想情况下,中国政府应鼓励更多的家庭消费,来抵销房地产投资的下滑。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家庭消费很大程度上是靠来自内部的刺激,而在经济增长率处在十年最低水平之际,家庭消费不可能出现快速增长。

无疑,当前经济增长放缓的根本原因是结构性的。在规模报酬递减之上,使房地产投资过热最终显化的资源错配,才是中国潜在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但2016年中国所面临的更紧迫问题,不是增长率下降到6.5%之类,这还基本符合中国的长期增长潜力,而是通货紧缩的恶性循环可能使中国经济增速远远低于增长潜力,并最终出现硬着陆。

由于房地产投资急剧下降导致产能过剩,中国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下滑,到目前为止已经连降46个月,并且没有任何好转迹象。2015年初,中国的GDP缩减指数也变负,虽然中国消费价格指数(CPI)仍处在正区间,但无疑中国现在已受通缩所控。与一次性价格调整相反,通缩意味着价格指数将持续下降,进而是经济增长率下降。价格和经济增长的下降会彼此形成恶性循环。

目前有两类恶性循环正作用于中国经济。第一种是“产能过剩-通缩”恶性循环:产能过剩带来PPI下降,导致公司利润下降,为了应对,公司不得不去杠杆,减少投资,这反过来又直接导致更多的产能过剩和PPI的进一步下跌,虽然这有助于将来稳定价格。

第二种是“债务-通缩”恶性循环:PPI下降使实际债务上升,反过来导致公司利润下降,为了应对,公司仍不得不去杠杆,减少投资,而它带来的结果和上面是一样的。

由于经济增长的下滑可能远远超过能够容忍的程度,在我看来,政府应该拿出一套刺激方案,打破“产能过剩-通缩”和“债务-通缩”恶性循环,同时继续推进改革和结构调整。应该强调的是,刺激方案主要用于基建投资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同时应该通过发行政府债券而不是信用扩张来融资。

尽管事实上打破“债务-通缩”恶性循环很难,但由于高储蓄率及财政状况相对稳健,中国经济基本面还不算太糟,只要政府能实施适当的组合政策,经济就能反弹,并重返增长速度虽然较缓但依然令人振奋的增长轨道。

当然,任何刺激方案都只是让中国获得一定的喘息时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还在于充分发挥个人的创业精神。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制定了改革所有制、金融体系、创新创业扶持体系的综合性计划。创业创新会在多大程度上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很难预测和衡量,但我们在深圳和其他地方看到了许多成功的案例。华为、中兴这样的中国企业在进入全球市场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出人意料的是,在所谓中国经济“生锈地带”的东北,也有一些企业在创业创新方面获得成功。比如,沈阳机床有限公司就已经成为德国机床制造商的强大竞争对手,据报道其产品的技术水平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过德国同行。可以说,中国处处有春意,当然没人肯定这些春芽能在不久开花,也许我们要等几年后才能看到结果。但对中国经济前景不必过于悲观,像过去30年里历次那样,它终能应付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