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陈彬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研究员

“十二五”,极不平凡的五年

2015-11-04

“十二五”时期,是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异常复杂严峻。然而,中国逐步摆脱了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巨大冲击和影响,全面深化行政、国企、财税、金融、价格等各领域改革,着力实施“一带一路”、互联网+,以及制造业2025等重大战略,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功推动中国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 

1352.jpg
近日中国社交网络流行的视频《十三五之歌》则吸引了不少眼球。

国民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十二五”期间,中国GDP年均实际增长率约7.8%,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不仅明显高于同期世界GDP3.5%的增速,也高于新兴和发展中国家5%左右的增速。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25%。2015年中国GDP约11万亿美元,占世界份额近15%,比2010年提高约6个百分点。2015年人均GDP将达到8000美元,2011-2015年年均增长7.3%左右。与此同时,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十二五”期间中国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将达到12.5%左右。外汇储备仍居世界第一,2015年末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仍将高达约3.36万亿美元。

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不断深化,服务业发展明显加快,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占GDP比重年均提高约1个百分点。内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最终消费率由2010年的49.1%提升至2014年的51.4%,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由2010年的46.9%增加至2014年的51.6%,有效弥补了外需下降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新型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至2014年城镇化率已达到54.8%,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快。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也不断增强,中西部地区的区位劣势不断弱化。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推进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是人民生活改善的重要标志,而就业的稳定为居民增收提供了良好保障,2011-2014年中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119万人,远远超过预期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844元,年均实际增长率达到7.9%;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892元,年均实际增长10.2%。覆盖城乡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已经初步形成,目前中国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8.46亿,覆盖率超过80%,医疗保险三项制度的覆盖率超过95%,生育、失业和工伤保险的覆盖人数也分别超过了1亿。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均期望寿命已经达到75岁。

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迅速,支撑经济发展的作用增强。截至2014年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1.2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6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中国高铁还驶出国门,参与多国铁路建设,成为彰显国力的名片。农业基础进一步稳固,2011-2014年中国粮食产量年均增长2.7%,实现了“十一连增”,谷物、肉类、籽棉、花生、茶叶、水果等农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基础研究取得一批重大成果,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4年中国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2.09%,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大幅增加,迈过创新型国家的门槛。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局面形成。“十二五”时期,中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2011-2014年中国进出口年均增速达到9.6%,2013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的货物贸易大国。服务贸易取得长足发展,2014年服务贸易年进出口总额已突破6000亿美元。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张,2014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达到1195.6亿美元,首次跃居全球第一。“走出去”战略不断深入落实,对外投资快速增长,2014年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1160亿美元,首次实现了双向投资接近平衡。2011-2014年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和营业额分别增长11.6%和9.3%。

节能减排降耗取得显著成效,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十二五”以来,中国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节能减排降耗取得了显著成效,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以2010年不变价计算,中国每万元GDP能耗从2010年的0.90吨标准煤下降至2014年的0.78吨标准煤,四年累计下降13.4%。2014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1.4%,2015年上半年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了17.1%,煤炭使用率下降到64%。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二氧化硫排放量年均降低2.6%。

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其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首先,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创新驱动的作用不明显。“十二五”时期中国的企业创新能力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未形成强劲的内生发展动力,企业研发能力依然偏弱。其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渐减弱,借助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等途径实现技术进步的空间缩小,资源环境的压力不断加大,对经济发展将产生制约。再次,各类金融风险逐步显性化,产能过剩问题造成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放缓和土地出让收入的减少可能引发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将可能导致银行坏账率上升,增大经济运行的系统性风险。最后,各种社会矛盾复杂交织,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旧存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改革相对滞后,经济、司法等领域中腐败案件时有发生等都给未来的经济发展累积了风险。

因此,“十三五”时期中国将持续推进经济社会领域的全方位改革,坚持科学发展,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以更强的信心和更大的勇气攻克改革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最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