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环境

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助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

2025-10-22
陈晓径(Chen Xiaojing)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25年9月2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致辞,主张在《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之际,各国应坚定信心、担当尽责、深化合作,并庄严宣布中国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在极端气候事件频发而美国气候政策开倒车、欧盟新机构降低绿色转型议程优先级背景下,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为国际社会推进全球气候治理注入信心。

当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面临严峻挑战。有研究指出,在上一轮国家自主贡献场景下,到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2.8摄氏度,远低于《巴黎协定》提出的目标。巴西总统卢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斯蒂尔等普遍认为,中国提出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为全球气候治理带来新希望。也有少数声音表达出一定质疑,如称中国雄心不够、以未定义的峰值水平为基准设定减排目标。出现质疑声音,是因为部分人士无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拿放大镜看中国。他们甚至要求中国仅凭一己之力将全球气候变化拉回1.5摄氏度温控轨道。

我们不妨通过探讨三个问题来回应对中国的质疑。

第一,中国的雄心不够吗?认为中国雄心不够大概是质疑者的共同出发点,其逻辑是中国是最大温室气体排放者,同时也是可再生能源巨头,可塑性最强,且最有能力防止全球滑向气候灾难,只要抓住中国这个“牛鼻子”,应对气候变化的大部分问题就能迎刃而解。那么,中国就一定得提出极具雄心甚至不切实际的目标,才能凸显其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吗?笔者认为,这派观点的误区是不了解中国国情,也忽视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不同责任。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之所以排放量居高,是因为人口规模巨大,且处于全球产业分工的中低端,用于全球消费的排放占比很高。中国实际人均碳排放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水平。同时,中国经济转型和绿色发展高度重合,一方面传统发展模式与碳排放脱钩尚需时日,另一方面绿色技术和产业迅猛发展且日渐具备比较优势。这和已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绿色技术和产业早已领跑的欧盟等发达地区有巨大差异。对欧盟而言,能力出众与雄心极高是天然匹配的,而中国的能力仍需积累和完善,贸然提高雄心恐会对已有绿色发展成果带来压力。

第二,中国相对于自身的进步何在?《巴黎协定》要求每一次国家自主贡献都要较上一次有所进步。与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相比,中国的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在多方面走得更远,体现了实实在在的进步。其一,是覆盖范围更广泛,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对标迪拜气候大会决议,谋划全经济范围、涉及所有温室气体的减缓行动,首次将甲烷、氧化亚氮、含氟气体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纳入总量控制范围。其二,是减排目标更严格,提出2035年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历史性地实现相对减排目标向绝对目标的转变。其三,是新能源装机容量更大,2035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6亿千瓦,超过2030年12亿千瓦的目标。其四,是政策工具创新,增加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高排放行业、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等新目标,并持续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促进绿色转型。

第三,中国气候行动相对于别国亮点何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不同,能力不同。中国最大的优势是政策稳定且执行力强。欧盟近年来持气候怀疑论调的极右翼在政坛上能见度日渐提升,加之不少成员国经济增长乏力,迈向“气候中和”的道路上仍有堵点、痛点。美国则存在口惠而实不至的可能,虽然拜登政府赶在特朗普上台前提交了国家自主贡献,但承诺能否兑现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受民主党/共和党轮流执政影响,美国联邦政府在气候政策上的摇摆性众所周知,退出《京都议定书》、两度退出《巴黎协定》的做法对全球气候治理的损害堪称无出其右。气候怀疑论者特朗普更是固执已见,坚称气候变化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骗局,再度执政后大幅增加化石燃料生产和使用。据估计,至2030年,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将累积增加40亿吨,对全球减排进展形成显著的抵消效应。

中国已经全力以赴采取有力的气候行动。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欧盟将用71年,美国用43年,而中国给自己规定的时间只有30年。这需要中国付出艰苦努力。但是,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不会放缓,促进国际合作的努力不会减弱,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不会停歇。同时应该看到,仅靠中国努力肯定远远不够,为避免悲剧、利好千秋万代,还需要各国齐心协力,特别是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应该发挥应尽作用,切实率先减排,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应对气候变化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