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金融

“确保相互经济毁灭”的虚与实

2025-10-15
克里斯托弗·A·麦克纳利(Christopher A. McNally)美国檀香山查明纳德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
图片:罗杰/中美聚焦
图片:罗杰/中美聚焦

在各类中美贸易战和科技战新闻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两国关系正缓慢、几乎难以察觉地改善。外界此前认为已陷入不可逆转的结构性倒退的中美关系似乎已触底。诚然,两国关系确实陷入低谷,但两国强大的生产力和技术实力似乎促使它们放弃经济上相互毁灭的念头,走向紧张的休战。

鉴于全球关系变得难以预测,希望或许是徒劳的。尽管如此,当前形势仍有可能演变成中美贸易战的某种缓和(détente)。“détente”一词源于法语,意为“放松”,这里指通过相互克制缓和紧张的国家间关系。这一概念最常与冷战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末,当时美苏关系有所改善。

目前,双方已成功将它们拥有的各种贸易和技术能力武器化。事实证明,两国这方面的实力比外界尤其是华盛顿普遍认为的更均衡。2025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解放日”宣言中宣布对全球征收毁灭性关税。当时,大多数国家争相开始与美国谈判,或以其他方式安抚特朗普。但中国除外。中国政府迅速采取了反制措施,导致关税税率疯狂上调。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将造成大规模的经济破坏。

令人欣慰的是,双方此后迅速寻求缓和贸易战,并于2025年5月初达成日内瓦协议,将关税降至更加合理但仍然较高的水平。这一平静态势并未持续太久,双边摩擦很快再度升级。2025年5月的最后一周,特朗普政府宣布了一系列针对中国的惩罚性措施,以报复中国拖延发放向美国终端用户出口重稀土的许可证。

2025年6月9日至10日,两国高级经济官员率领的谈判团队在伦敦再次会晤。此次会谈达成了一项内容不局限于关税的全面协议,确保了暂时的休战。最重要的是,双方同意继续谈判,并将重点扩大到更根本性问题。对中方而言,这些问题包括美国针对芯片和芯片制造设备实施的严格技术出口许可制度。对美方而言,它们涉及就如何解决结构性经济差异和投资关系进行广泛的讨论。

谈判于7月底在斯德哥尔摩继续进行,9月又在马德里举行。最后一次谈判就TikTok所有权转让给美国达成一项协议——尽管如此,外界认为该协议对中国有利。最近,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预测,中美贸易谈判将取得“重大突破”。而同时,中国买家未订购2025年秋季收获的美国大豆,而是选择拉丁美洲的出口大豆。鉴于今年美国大豆产量大增,中国买家的缺席给中西部农业带的许多地方带来巨大经济压力,突然之间,他们最大的海外客户消失了。

随着双方发现彼此陷入僵局,以及出现新的杠杆点,双边关系的气氛有所改善。美国总统特朗普似乎渴望在10月底或11月初与习近平主席会面。目前,已经提出在韩国庆州APEC峰会期间举行“临时”会晤的想法。

然而,两国关系依然脆弱。大豆事件表明,新的分歧和争论点随时可能爆发。最重要的是,两国围绕芯片与稀土的持久争夺战注定会持续下去。过去几个月,中国对美国重稀土元素和磁铁出口大幅增加,尤其是对汽车生产企业等民用制造商。尽管如此,其供应仍然受到严格限制。出于显而易见的原因,大多数制造商希望保持局势平稳,但有报道称供应已经中断。F-35最雄心勃勃的升级项目Block 4就是例子之一,该项目面临着严重延误和成本上升问题,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关键部件依赖重稀土元素。

因此,中国仍然对美国国防制造业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即便美国正在国内加速建立从矿山到磁铁的供应链,情况依然如此。事实上,美国对中国重稀土精炼能力的依赖,很可能在未来数年持续下去。因此,尽管美国试图压制中国加速和升级芯片制造业的行动,但中国现在已经找到了反击方法。难怪有报道称,中国谈判代表要求美国下调高达55%的对华进口关税,而中国将恢复采购美国大豆。

或许中美关系最重要的转折点是,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最近声称,中国非常接近于赶超美国的人工智能芯片技术,中国仅落后美国“几纳秒”。黄仁勋敦促美国政策制定者允许将美国芯片出口到中国,此举将有利于他自己的公司。但他的逻辑是不言而喻的。为保持领先地位,美国必须与中国创新能力强且快速发展的科技行业进行正面竞争。在中国科技企业家奋起直追、走向世界之际,它不能通过禁止出口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过去六个月,威胁、报复、谈判、最终休战的拉锯战说明了一点:特朗普的边缘政策表明,中美两国应对这场贸易和科技战的能力势均力敌。美国最初采取霸凌行动,之后是紧张的休战。如今,这场休战可能发展成更持久但微妙的缓和。

随着越来越多经济部门、技术和生产者被武器化,没有哪一方能获胜。“确保相互经济毁灭”的说法或许言过其实,但双方都意识到并承认这一点。中国政策制定者显然认为自己占据优势,而且随着中国技术迎头赶上,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越美国,时间或许也在他们一边。另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热潮的持续,且中国愿意达成协议,美国政策制定者仍认为自己占据上风。

希望这种局面能持续下去,形成正反馈循环。双方都远离经济混乱,降低关税,开放市场,同时达成特朗普满意的大型投资和采购协议。但这一美好前景很容易被诸多因素破坏。无论如何,制造一种经济威慑态势让微妙的缓和得以巩固,其意义不容低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