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安全

美国试图重返巴格拉姆是对中亚地缘政治的误判

2025-10-14
戴利(Sujit Kumar Datta)孟加拉国吉大港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原院长、香港亚洲研究中心副主任
2021年7月2日,最后一批美军撤离阿富汗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当天阿富汗士兵在基地外站岗。(资料照片:路透社/穆罕默德·伊斯梅尔)
2021年7月2日,最后一批美军撤离阿富汗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当天阿富汗士兵在基地外站岗。(资料照片:路透社/穆罕默德·伊斯梅尔)

唐纳德·特朗普试图收回阿富汗巴格拉姆空军基地的消息,标志着美国外交政策的转变:从长达20年夸张的反恐战争转向与中国的新大国竞争。按这位美国总统的说法,巴格拉姆的战略价值在于能窥探中国的战略弱点和监督北京,但它自大地误判了地缘政治的中立性。

随后的沉默预示着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尽管美国在巴格拉姆驻军有战略优势,如今缺席却是更有利的战略选择。北京没有付出代价,但更符合美国利益。

中国对巴格拉姆的看法很简单:美国越恼怒,中国的控制力就越弱。一个明摆着的西部前线已经出见,包括特朗普正讨论的夺回该基地,其根源在于,从某种程度上说,巴格拉姆实际占据着可与中国一较高下的地理位置。它距中国边境800公里,靠近敏感的新疆。在痴迷于直接控制领土和延伸硬实力的经典地缘政治思维中,它具有纯金价值。

显然,重新控制巴格拉姆有理论上的好处。美国在中亚的存在,将显著增强该地区的军事监视和情报收集能力。巴格拉姆基地拥有一条3.6公里长的跑道,足以容纳大型军用运输机,可以成为跳板,将美国的空中力量及电子战能力延伸到目前的中俄势力范围地区。

特朗普使用的夸张政治语言(他声称该基地距中国核武器制造厂仅一小时航程)是精心策划的,意在传达一个信息:在阿富汗腹地恢复军事存在是为了制衡中国内容丰富的“一带一路”倡议。鉴于中亚国家已经担心自己越来越在经济上依赖中国,其中的逻辑是,美国的存在将提供某种保险,在中国过度扩张时充当第二个安全担保人。

理论上,巴格拉姆是对中国“一带一路”软实力扩张的硬实力回应。然而这种论点站不住脚,因为它忽略了成本、当地阻力以及美国撤军后中国已经获得的战略好处。

近20年来,美国对巴格拉姆的占领一直是中国所费不赀的战略难题。美国的存在迫使中国不断投入军事、情报和外交资源,以降低域外超级大国对西部家门口的威胁。此处,最关键的变量是新疆的安全,该地区对中国“一带一路”的后勤保障至关重要,它还是敏感军事装备的集中地,而数百英里外的美国基地可以随时对它进行直接监视。

美国的存在一直以军事和情报能力见长,这就需要不断应对反情报活动,以及中国的外交施压。美国2021年撤离,条件是巴格拉姆基地将被摧毁。它无条件向世界让步,这是遏制框架下严重的历史性战略失败。

美国撤军满足了中国的基本安全需求,即拥有一个非军事化和安全的西翼,也让中国在对抗中未费一枪一弹。对中国的战略利益来说,硬军事力量真空远胜于来自巴格拉姆可能的监视。

如今,美国必须利用印度洋和南海昂贵的离岸资源,来维持距离千里的遏制政策,因为中国的边界限制了它的行动自由。不过,从巴格拉姆撤离没有让美国赢得反恐战争,甚至未让美国获得遏制战略的支点,而只让中国获得其长期安全架构的战略补贴。

就规模而言,美国撤军带来的第二个战略利益在于,它几乎完全消除了欧亚大陆腹地对“一带一路”的军事抵抗。美国的存在虽然只是为了遏制中国,却无意中将俄罗斯、伊朗和巴基斯坦等地区大国拉入反美联盟,这些国家同样希望消除美国的军事存在。由于巴格拉姆不再驻军,当地民意已从反对美国军事占领变为支持地区稳定和经济一体化,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北京。

如今中国能够顺利推进“一带一路”,无需担心当地有强大的军事战斗人员。北京可以全身心投入其擅长的领域,即参与经济和发展基础设施,不必花钱搞军事平衡。中亚国家本可把求助于美国作为地区平衡的手段,但在中国这里却找不到可行选项。它们正被纳入中国经济影响力范围,中国正巩固其主导地位。随着中国成为主要投资者和经济伙伴,它正赢得该地区的友情和信任。同时,中国提倡不干涉理念,这是针对美国军事干预历史的强大软实力对策。

美国重返巴格拉姆不太可能是和平的,它将引发多国抵制,并将美国推入一场完全陌生、充满敌意且耗资巨大的军事行动。由于置身事外,中国能利用其经济实力发挥遏制作用,通过贸易和经济基础设施吸引其他国家,而不是依仗军事压力。那将是一笔彻底的战略交易:中国拥有话语权,美国撤出。

国际社会对特朗普的反应证实了一个事实,即他的巴格拉姆提议毫无进展。塔利班明确拒绝这一要求,中国、俄罗斯、伊朗和巴基斯坦等地区大国也反对任何在该地区重新引入外国军事存在的举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表示,在地区渲染紧张、制造对抗不得人心。

这是北京外交政策的胜利。中国的反应强化了其作为该地区负责任一员、关注阿富汗稳定和自决的形象,这与美国不断干预的国家形象截然相反。特朗普对将巴格拉姆作为进攻性战略要地的痴迷,实是19世纪的军事思维。

21世纪与中国的权力博弈更像一场地缘经济博弈,所倚仗的是基础设施、贸易、技术和区域协调,而不是欧亚大陆深处偏远的军事基地。今天看,在这样一个偏远基地维持驻军的成本,不是什么战略弱点,而是坚持与所有地区大国共同意愿对抗的政治代价。它将再次损耗美国的军事资源,让华盛顿在外交上被疏远,为北京提供号召邻国共同反抗美帝国主义所需要的全部筹码。

巴格拉姆交易带来的一个地缘政治实践教训就是,某些时候,超级大国的缺席在战术上比存在更有利。特朗普执意收回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它之所以被放弃,理由是这是牵制中国的必要行动——表明他完全不了解美国撤军后中国所继承的战略地位。中国西部边境的非军事化和稳定,为它提供了不受阻碍推进“一带一路”的机会,并使它无需为对付美国的监视和遏制投入巨资。

美国从阿富汗撤军,与其说是大国竞争的策略,不如说是一场战略失败。重返巴格拉姆不会强化美国的印太战略,只会让美国在中亚陷入另一场代价高昂、制造分歧且容易失败的地缘经济战干预行动。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