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地缘政治充满不确定性时期,区域团结是最可靠的出路。7月,东盟+3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AMRO)发布对东盟十国+中日韩三国的最新展望,将2025年和2026年经济增长预测下调至3.8%和3.6%,并强调迫切需要加强区域一体化。
在全球动荡加剧,尤其是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采取关税措施之际,东盟+3展现出非凡韧性。2025年上半年经济受到提前出口的提振,因为企业纷纷赶在美国上调关税之前发货。但这种提振作用预计不会持久,其积极影响已经开始消退。
特朗普贸易和经济政策的不可预测使企业规划愈发困难。此外,与美国政府的双边谈判充满波动和混乱,关税税率的调整往往突然且毫无征兆。
尽管面临这些不利因素,但受惠于良好的劳动力市场条件和价格稳定,大多数东盟经济体的国内需求依然强劲。金融市场同样表现良好,在对美国政策的不确定性日益担忧之际,东盟+3的部分货币对美元升值。4月以来,政策制定者采取先发制人措施,区域内一半央行放松了货币政策,一些国家政府则出台有针对性的财政措施,以缓冲潜在贸易冲击的影响。
然而,东盟+3近期发展前景仍面临若干威胁,首当其冲就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AMRO的情景分析表明,如果美国关税扩大至此前豁免的行业,该地区经济增速可能跌破3%。这种放缓意味着该地区将录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非疫情时期的最差经济表现,也暴露了它面对贸易中断的脆弱性。
除这些挑战外,还有货币政策分化导致的全球金融环境趋紧,中东危机引发的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以及贸易体系的日益碎片化。其结果就是经济形势弱不堪击,东盟+3经济体及其政策框架在未来几个月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东盟+3各国政府在应对这些短期挑战的同时,还必须面对即将影响该地区长期增长轨迹的更深层次结构性变化,其中最主要就是历史性的人口结构转型。
到2050年,东盟+3国家1/4人口将超过65岁。人口老龄化将给公共财政带来压力,相关财政开支将从印尼占GDP的0.9%到韩国的占9.3%不等,政府为提升生产力投入基础设施及人力资本的能力也将受到制约。
气候变化构成同样紧迫的威胁,因为缅甸、菲律宾、越南和泰国位列全球十大最易受气候影响的经济体。为减轻气候危机的最坏影响,东盟+3必须完成净零排放转型。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还需要采取成本高昂的适应措施,并谨慎管理转型风险,如碳密集型产业的搁浅资产。所有这些都要确保不削弱长期增长。
或许最令人担忧的趋势,是该地区增长潜力长期下降。AMRO的分析发现,自21世纪初以来,东盟+3的潜在增长率已从6%下降至4%左右,到2050年可能降至3%。放缓的主要原因是资本积累减弱和生产率提高迟缓,这表明严重依赖劳动力和资本投入扩张的传统增长模式正在失去动力。
面对不断加大的压力,区域一体化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随着全球经济秩序持续碎片化,东盟+3国家的政府必须加强合作,建立有效的政策协调机制。
它们已经展示了集体行动的力量。2022年1月生效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为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和防止经济碎片化的关键缓冲。与此同时,区域金融合作已从单纯的危机管理发展到韧性建设,跨境支付互联互通和本币结算框架减少了对第三国货币的依赖,清迈倡议多边机制就是最好的例子。
但这些努力必须更进一步。东盟+3必须将自身定位为稳定的支柱和有原则的参与者,重申自己对开放、透明和基于规则的多边贸易体制的承诺,即使其他国家正背离这一体系。该地区必须表明,合作能够在不损害国家主权的情况下带来繁荣。在一个相互关联的世界里,抗风险能力取决于合作的意愿。
未来几年将考验政策制定者的决心。不过,凭借稳健的宏观经济管理、前瞻性的结构改革以及对多边主义的坚定承诺,东盟+3国家能够克服不利条件,为持续包容性增长打下基础。
全文翻译自报业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原文标题“ASEAN+3 in an Age of Global Uncertainty”,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