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安全

轰炸伊朗体现特朗普的现实主义

2025-08-05
张志新(Zhang Zhixin)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
张志新.jpg
2025年6月22日,伊斯法罕核技术中心遭到美国空袭,建筑被毁。(图片:Maxar Technologies/路透社)

美国近期对伊朗核设施发动空袭,再次引发了对唐纳德·特朗普外交政策本质的争论。批评人士常常认为他的外交政策属于孤立主义,但空袭行动揭示了一种更为务实的外交战略。通过分析其决策和实施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特朗普的行动体现了一种将先发制人的力量与选择性撤退相结合的考量,目的是维护美国核心利益。

首先,空袭主要目的是缓解威胁,而非意识形态承诺。轰炸伊朗核设施的决定被称作对迫在眉睫威胁做出的必要回应,其目标并非政权更迭或推动民主化。特朗普在空袭后的电视讲话中也表示轰炸目的是终结“世界头号恐怖主义支持国构成的核威胁”。特朗普政府强调,情报显示伊朗铀浓缩速度迅速接近武器级别,虽然美国做出外交示好,但它拒绝停止核扩散行动——尽管国家情报总监图尔西·加巴德在3月份作证时称伊朗并未研制核武器。这符合现实主义原则,即当敌对国家的能力威胁国家安全时,先发制人的行动被视为恢复威慑的正当理由。

与过去试图重塑中东的新保守主义干预不同,特朗普空袭的目标仅仅是削弱伊朗核计划,而不是长期占领或者政权更迭。这种现实主义行为在特朗普选择性实施多边主义时得到进一步体现。他绕过联合国和北约,与关键地区盟友以色列协调,因为以色列的情报和军事合作对行动成功至关重要。这与纯粹孤立主义(避免一切外国干预)和自由国际主义(在打击前寻求广泛的国际共识)形成鲜明对比。去年11月,特朗普第一任期的美国伊朗问题特使布莱恩·胡克在接受CNN采访时明确表示,美国“对政权更迭不感兴趣”,但美国希望削弱伊朗威胁美国盟友和能源市场的能力。

其次,特朗普将现实主义行动与孤立主义言论相结合,因此其政策无法贴上二元标签。特朗普退出伊朗核协议,拒绝实施多边制裁,被批评人士认为是孤立主义,但他选择了单边经济施压和有针对性的军事打击。这种混合策略体现了现实主义思维:多边主义限制美国实力时,美国放弃多边主义,但当使用武力对美国有利时,美国会果断使用武力,并避免引发更大范围的战争,如不攻击伊朗领导层或者非核基础设施,在保持美国影响力的同时确保其不会被滥用。

在国内,这种现实主义导致特朗普支持者内部出现紧张。特朗普“让美国再次伟大”运动的领袖史蒂夫·班农和佐治亚州众议员玛乔丽·泰勒·格林等孤立主义者谴责此次袭击是对“美国优先”原则的背叛,担心美国可能再次陷入中东泥潭。南卡罗来纳州参议员林赛·格雷厄姆等鹰派人士则称赞此次袭击对威慑至关重要。而特朗普再次通过限制军事行动的范围来处理这种分歧,试图在现实主义行动和孤立主义言论之间取得平衡。但他拒绝了谈判代表提出的允许伊朗有限度拥有铀浓缩的提议,表明他更倾向于胁迫而非让步。

第三,特朗普的举动令国际伙伴和竞争对手感到震惊,尤其是来自中国和俄罗斯的强烈反对凸显了特朗普现实主义的代价。中国强烈谴责对伊朗核设施的空袭,强调这些行动违反国际法,加剧了中东紧张局势。俄罗斯则利用混乱局面将自己定位为新的调解人。不过,特朗普团队似乎更关注打击行动的有效性,认为它向合作伙伴和对手发出了一个明显信号,即美国在维护安全方面值得信赖,愿意在必要时单方面采取行动应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威胁。

从经济角度来看,此次袭击虽然可能扰乱石油市场,但避免了可怕的事态升级。CNN分析称,伊朗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回应美国的袭击,包括打击该地区的军事设施、封锁霍尔木兹海峡以扰乱全球石油贸易,以及加速研制核弹。然而特朗普只打击核设施,最大程度地降低了附带伤害,进而减少了伊朗对石油运输或美国军事基地开展报复的可能性。这种精准性是现实主义成本效益分析的结果,即争取在不引发不可控后果的情况下,实现安全层面的目标。

总而言之,轰炸伊朗核设施事件体现了特朗普外交政策的实用主义。这些政策既非纯粹的孤立主义,也非意识形态上的先发制人。相反,它们是经过精心考量、受利益驱动的举措,旨在化解威胁,同时避免过度投入资源。特朗普不惜挑战国际准则,选择性地利用盟友,并安抚国内异见,这说明他是一位将结果置于规则之上的领导人。特朗普就任总统标志着对美国数十年来外交政策正统观念的背离,即利用不可预测性和单边行动获取真正的利益。随着全球紧张局势的演变,他的政治遗产或许就是这种毫不掩饰的现实主义,即坚信在一个危险的世界里,美国的安全必须放在首位,即使代价是牺牲外交礼仪或与盟伴的意识形态一致性。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