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策略

美国制定新战略应对中国崛起

2025-07-17
戴利(Sujit Kumar Datta)孟加拉国吉大港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原院长、香港亚洲研究中心副主任
1.jpg

毫无疑问,中美关系演变是21世纪最重要的地缘政治问题之一。过去几十年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快速崛起无疑改变了全球权力格局,对美国在后冷战时代的长期主导地位构成直接挑战。现在,华盛顿正谨慎制定一种新的多边策略,以婉转地对抗中国日益增长的影响力。

以经济脱钩、高科技限制和在印太地区进行军事作态为特征的战略调整,将改变中美双边关系乃至全球安全格局。唐纳德·特朗普第一任期内开始出现的变化不会消失,包括新关税的实施、供应链韧性的出现以及印太防御计划的启动。这些变化构成了华盛顿两党对华共识的基础。

尽管如此,更多战略调整仍在进行中,这将是更细致、更精准的战略。这些调整包括有计划、有选择地在关键领域脱钩、改进处理复杂伙伴关系的方式以巩固多边联盟、扩大软实力以抵制中国雄心勃勃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在处理台湾问题上采取更强硬的政策。

此类行动并非仅仅为了威慑,而是表明美国试图在有限体系内控制中国日益增长的影响力,维护当前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美国一直在该秩序当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经济脱钩和技术限制是驱动中美关系的两大关键因素。华盛顿的首要目标是限制中国的技术进步,并降低大型中国企业对国家安全的威胁。由于美国批评华为和TikTok等公司对数据安全的威胁及对国家安全的潜在影响,这些公司受到严格监管。更严重的是,美国正实施出口管制和投资审查,以削弱中国在半导体、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等关键领域获取先进技术的能力。

这一切背后的真正原因,是确保中国不会利用高科技实现军事现代化,或将监视能力推向社会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因为技术优势已成为未来军事主导权和全球主导权的主要要素之一。

在经济方面,美国一直致力于实现供应链多元化。它希望减轻自身及盟友在必需品方面对中国的过度依赖——新冠疫情凸显了它们在该领域的脆弱性。诸如“友岸外包”“近岸外包”等理念正在得到推广,各种制造和采购活动正转向与中国相似或者地理位置更便利的国家。

特朗普政府发起的关税战仍在持续,给两国经济带来持续压力。这并非经济和技术上的彻底断绝,因为断绝关系对双方都毫无意义,甚至有害无益。实际上,这是一项战术举措,旨在发现和解决薄弱环节,减少美国眼中的不公平贸易行为,并最终展示市场经济体系相对于中国国家主导的资本主义的优越性。

美国新战略的另一关键支柱涉及军事和地缘政治层面。外界认为,印度-太平洋地区完成强势军事化,是对中国激进行为及武装力量现代化的直接回应。中国在南海地区的主权主张、在台海日益增强的军事存在以及在东海的活动,已经给该地区和华盛顿敲响警钟。

美国正加强军事存在,与该地区的合作伙伴定期举行联合训练演习,并重视在特定水域开展航行自由行动。其目标是防止中国的侵略,确保地区稳定并遵守国际海洋法。

该计划意味着在联盟管理方面进行重大改革。美国不仅巩固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菲律宾等重要伙伴的传统双边联盟,还在建立新的多边联盟。比如,美国、印度、日本和澳大利亚组建了四方安全对话(QUAD),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达成AUKUS安全协定,这些都旨在建立网络化的安全架构。这些联盟希望制衡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推动地区安全责任的分担,并促进联合威慑力的发展。即使对主要是大西洋机构的北约来说,一个新型的经济强国也开始构成挑战,同样成为挑战的还有更加统一且全面评估全球安全的方法。

此外,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攻击性日益增强。尽管华盛顿坚持“一个中国”政策(该政策基于默认中国的主张且不偏袒任何一方),但华盛顿决定向台湾提供更多武器,以便在大陆进攻时进行自卫。此外,华盛顿还帮助台湾增强外交实力,尽管并非是官方行动。这表明台湾决心应对任何侵略。“战略模糊”的概念也发挥了作用,因为鉴于战争带来的巨大军事和经济后果,美国越来越重视加强台湾的自卫能力,防止其被武力接管。

除了强大的实力和经济主导地位,美国的新战略还高度重视软实力,致力于为中国的国际倡议提供替代方案。“一带一路”倡议由中国发起,是一项宏大的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项目,扩大了中国在亚洲、非洲、欧洲乃至拉丁美洲的经济和地缘政治影响力。

作为回应,美国正加强自身软实力建设,倡导民主原则、人权和法治,同时推动有吸引力且可持续的全球发展方案。美国积极参与公共外交、文化交流、教育项目,并赋能民间社会组织。美国鼓励人们在情感和思想上认同并支持全球南方,主要方式是提供开放社会和透明治理的优势。

与此同时,美国及其盟友忙于构建替代“一带一路”的发展和融资模式。比如,“重建更美好世界”(B3W)及后续的“全球基础设施与投资伙伴关系”等倡议都旨在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替代方案。

美中关系未来走向如何无人可知。几种可能的情景都预示着一场长期的战略竞争,包括军事对峙、激烈的技术竞争甚至代理人战争,尽管不会像冷战时期那样爆发全面热战。未来两国关系还将呈现以下特点:意识形态两极分化、经济和安全集团化、新一轮军备竞赛和争夺国际权力。

鉴于“相互确保摧毁”的毁灭性后果,中美这两个核大国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可能性较低,但双方的竞争将渗透到国际事务的几乎方方面面。区域军事冲突是更危险的局面,围绕台湾、南海或者网络空间等争议问题的对抗有可能升级为全面战争。此类冲突的起因可能是误判、事件意外升级或者一方或双方面临的国内压力。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不仅影响相关各方,还会危及全球经济、供应链和洲际稳定。战争可能迫使其他区域和国际力量介入,而最受欢迎但也最具挑战性的解决方法是“可控竞争”。

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观认为,竞争是无政府国际体系中持续存在的一种传统趋势。出于自身利益以及对权力和安全的渴望,各国自然会陷入竞争状态。因此,现实主义认为,在中美关系里,竞争将永远优先于合作。

权力斗争是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之一。然而,现实主义并不总意味着战争必然爆发。美国和中国这两个国家并非天生的对手,因此,剩下的问题就是争夺权力的两大阵营必须通过谈判摆脱争斗,避免争执演变成熊熊大火。这需要太平洋两岸具备审慎的领导力,包括清晰的沟通、有效危机管理措施的制定,以及对各方根本利益与底线的务实理解。

全球稳定取决于两国能否成功应对这一多边竞争环境,避免因国家利益的影响引发全球灾难。作为旁观者,国际社会希望智慧及前瞻性思维能够战胜内在冲动和力量平衡波动带来的关系失灵。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