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金融

欧洲稀土梦受制于中国

2025-07-10
塞巴斯蒂安·康丁(Sebastian Contin Trillo-Figueroa)中欧顾问/战略家,香港大学亚洲全球研究院研究员
1.jpg
欧洲对中国资源的依赖(图片版权:VC Elements)

当表演成为重头戏,真相早已离场。

冯德莱恩6月份在G7峰会上的讲话充满欺骗、造作、双标和绝望,其核心环节说明了这一切。

她举起一块由一家加拿大公司用澳大利亚矿石在爱沙尼亚生产的永磁体,宣称这是欧洲主权的里程碑。拿出这块磁铁的本意是象征独立,但它却暴露了一个错觉,即姿态可以取代工业现实。

不客气地说,磁铁属于“中国制造”。欧盟在稀土供应上仍然严重依赖中国,在这一事实面前,任何基于价值观的工业或外交政策都站不住脚。当中国的出口许可证决定着欧盟的生产时间表时,欧盟还有什么自主权可言?

牛津大学的菲利普·安德鲁斯-斯皮德指出,中国的出口管制比关税更有力。欧洲汽车供应商协会警告称,最新的限制措施扰乱了整个欧盟的生产,并威胁到制造业生产活动的连续性。事实上,布鲁塞尔所谓的绿色转型已成为对中国主导地位的补贴:每台风力涡轮机、每块太阳能电池板、每辆电动汽车都加深了欧洲对中国供应的依赖。

战略自主需要的不仅仅是空谈。首先,要将资源依赖视为安全威胁,并承担重新掌控自主权的代价。这需要大规模地快速重建工业产能,摒弃将关键行业外包的市场教条,并要认识到任何通过与中国合作来瓦解中国自身优势的计划都是无效的。

无论如何,此次永磁体事件都充分暴露了欧洲对中国的错觉。中国控制着全球92%的稀土加工能力,并且还在不断加强控制,而欧盟依然执着于象征性和幻想,如今更是彻头彻尾地捏造事实。这并非突破,而是欧洲错觉的又一例证。

欧洲的严重依赖性

数字讲述了一个人为设计的崩溃故事。中国控制着全球61%的稀土开采,而更重要的是,它掌控着从矿山开采到磁铁生产的整个产业链。欧洲99%的稀土原料和98%的磁铁都从中国进口,依赖程度如此之高近乎荒谬。

这中国努力控制21世纪科技所需原材料的结果。欧洲将稀土开采和加工外包,以此降低成本并改善其环保形象,而中国按照其长期意图,将稀土武器化。

危险信号从一开始就存在。2010年,中国因外交争端暂停对日本稀土出口,引发全球价格冲击。日本吸取教训,进行了多元化布局,确保能够获得替代资源。欧洲则袖手旁观,无动于衷。

如今,习近平对镓、锗和稀土磁铁施加出口限制,印证了一直以来都非常清晰的道理:控制投入就是控制产出。中国甚至不需要完全禁止出口,只需一个政府部门的决定就足以阻碍美国的生产,甚至阻碍欧洲的整个核心工业,包括风力涡轮机、汽车、国防系统和医疗设备。

2.jpg
2025年7月2日,外交部长王毅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照片:路透社/Yves Herman)

布鲁塞尔的欺骗

欧洲的反应依然是自相矛盾的。布鲁塞尔一边谴责中国将贸易武器化,一边却加深对中国生产的依赖。欧盟承诺拨款55亿欧元用于建设替代供应链(这些项目缺乏加工能力,且需要数年时间才能投入运营),声称似乎这样就抵消了对中国的依赖。比拒不承认更糟的,是言辞与事实之间的虚假信息。

这种歪曲不是悄悄进行,而是公开的:“我们是第一个迅速对中国电动车补贴采取行动的。”事实上,土耳其和俄罗斯早在2023年7月就加征了关税。2024年,美国在5月加征了100%的关税,巴西在1月再次加征关税,加拿大则在8月紧随其后。布鲁塞尔在2023年10月启动调查,直到2024年中期才采取措施,而且这些措施是10月30日生效。这成了欧洲的惯常模式:效仿美国、拖延、重新包装、宣布胜利。

如今的言论与那些备受嘲笑的策略一样,是一种故作姿态的反抗。所谓“中国向全球市场倾销廉价稀土以消灭竞争对手,西方矿山和加工商纷纷关闭让中国独大”的说法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西方公司放弃稀土开采是因为利润微薄且污染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在其他公司看不到回报的领域,中国公司参与进来了。这是愿意承担风险而非追求季度回报的人在填补市场空白,而非阴谋。

而且,所有这些发生在中美达成放松稀土限制协议之际——美国提出恳求,中国让步,而从协议达成四天后冯德莱恩发表的讲话看,欧洲甚至还没有注意到这一切。

选择服从

欧盟委员会谴责中国的“主宰、依赖和勒索模式”,但对美国明目张胆撕裂单一市场却不发一言,这种选择性做法令人震惊。

特朗普毫无理由地征收50%的关税,颁布制裁和出口禁令,胁迫盟友与中国脱钩,要求盟友拿出5%的GDP购买美国武器,并利用补贴吸引欧洲工业向美国转移。似乎每个大国都在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认为只有中国才这样做,这不是分析,而是不承认现实。

布鲁塞尔继续将中国列为系统性竞争对手,甚至可能列为安全威胁,但其关键行业却仍然依赖中国的投入。欧盟外交政策负责人卡娅·卡拉斯主张对抗,而欧洲实业家呼吁展开务实接触,以维持生产运转。

冯德莱恩几周前表示,“我们必须建设性地接触……深化与中国的关系……甚至扩大我们的贸易和投资联系”。而如今,她语气的转变就像地缘政治版化身博士。这种愤怒表演是因为特朗普在场吗?“唐纳德是对的,”她说。这已经不是虚伪,而是自我伤害,说明欧洲对华核心政策缺少连贯性。

这种不一致造成的影响并不局限于贸易领域。中国精准地利用了欧洲的裂痕。布鲁塞尔高谈阔论追求团结,但其最大几个经济体却走上不同的道路。中国不仅利用稀土,它还考验欧洲在压力分布不均情况下能否团结一致。

面临同样问题的美国至少做出了回应。在国内,美国立法支持建设新的加工产能,投资稀土精炼,签订贸易协议,以削弱中国的控制。虽然缓慢且片面,但这些举措仍反映了一个基本事实:在供应链上依赖竞争对手是作茧自缚。

邓小平1987年曾说:“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这不只是预言。它已成为信条。最初的产业优势,如今已成为中国最有效的非军事武器,中国不仅主导着供应,还掌控着欧洲的能源转型、工业基础和国防生产。不对称的依赖不可能局部解决,在友好场合发表大胆言论也改变不了什么。

因此,欧洲的选择越来越少,其中一个可行但一直被忽视的就是直接谈判。

要么谈判,要么自我放弃

美国已经在压欧洲强化对华立场,同时扩大了自身的贸易限制。与中国直接接触为欧盟提供了一种避免被动卷入二元对抗的方式。如果欧洲希望捍卫自己的工业基础,就必须以主权国家的身份行事,而不是成为别国冲突的抵押物。

谈判也能确保喘息空间。多元化至关重要,但替代来源的供应速度不足以满足当前需求。中国仍然在关键原材料加工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一项临时协议可以确保过渡期供应的连续性,保护欧洲生产线免受进一步冲击。

与中国接触还将增强欧洲地缘政治自主权。在单边主义抬头的国际秩序中,对话是一种筹码。欧洲不能一边声称拥有自主权,一边将对华政策外包给华盛顿,效仿其言论和态度。保持对华外交渠道畅通是维护欧洲利益的底线。

要么努力,要么趴下

这要求欧洲领导人不要再错误地把演讲当成策略、把表演当成政策、把象征符号当成解决方案。爱沙尼亚的磁铁并不是韧性的象征,而是腐烂的征兆。

治理意味着预见变化,而非仓促应对。治理需要的是连贯性,而非即兴发挥,需要的是诚实,而非做秀。一个在地缘政治压力下扭曲事实的委员会已经丧失了公信力。不要空喊口号,不要耍花招。要脚踏实地。

除非布鲁塞尔能够有效应对原材料依赖这一威胁,否则欧洲将继续受制于中国的决策。要么重建工业主权,要么放弃工业主权,没有第三种选择。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