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环境

中国在东盟未来能源之争中的关键作用

2025-11-06
黄裕舜(Brian Wong)香港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罗德学者
李宗哲(Kevin Zongzhe Li)美国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中国分析中心合作研究员
由中国永富股份设计建造的印尼最大光储一体化项目。
由中国永富股份设计建造的印尼最大光储一体化项目。

东南亚处在全球能源转型困境的核心。该地区经济增速超过全球大部分地区,预计2025年整体GDP增长4.1%,相比之下全球GDP增速为3.0%。该地区各国政府正竞相实现现代化,为年轻人口创造就业机会。随着中产阶级崛起,城市化日益加速,以及大量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该地区用电量正以全球最快的速度增长。事实上,到2035年,东盟预计将占全球能源需求增长的1/4以上。

然而,该地区近80%的能源需求仍依赖以煤炭为主的化石燃料。尽管东南亚可再生能源潜力巨大,但经济增长与气候承诺之间的断层正在扩大。印度尼西亚是该地区最大经济体,也是世界最大棕榈油生产国,而棕榈油完全可以转化为生物燃料。老挝和柬埔寨拥有丰富的水电资源,菲律宾和越南拥有巨大的风能潜力。在印度尼西亚群岛,地热能也是一种前景光明的替代方案。而目前,煤炭仍然为东盟提供一半的电力,因为它廉价且可大规模调度。

与此同时,东盟十个成员国中,已经有八个国家设定净零排放目标。文莱、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越南的目标时间是2050年,印度尼西亚是2060年,泰国是2065年。与全球气候议程接轨同发展的现实格格不入,这种矛盾既简单又无法避免:东盟必须保持当前的运作,同时又要在未来减少排放。

这种矛盾决定了东盟的发展道路。任何政府都无法接受工厂停工或者家庭停电。实际上,安全仍然意味着以最低成本提供稳定的基载电力。转型需要对可再生能源、电网和储能进行前所未有的投资。协调这些目标不再是一项抽象的政策工作,而是对东盟发展模式可信度的考验。

中国将扮演什么角色?

在这一平衡过程里,中国是最重要的外部伙伴。长期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保障地区能源安全。印尼和越南是全球接受中国煤炭融资最多的国家——中国投资者投资了印尼70%以上的自备煤炭产能,其中大部分与矿产和工业园区有关。与此同时,中国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清洁技术供应国, 2013 年至 2023 年期间向东南亚的可再生能源投入超过27 亿美元,并帮助巩固太阳能电池板、电池和电动汽车的本地化制造中心。实际上,中国同时支持传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它既可以巩固对煤炭的依赖,也可以实现向更清洁能源的飞跃。它接下来扮演的角色,将决定东盟的增长和气候议程是否相符。

如何平衡安全与能源转型,答案目前已初见端倪。在印尼的莫罗瓦利工业园区,合作伙伴已启动一个200兆瓦的太阳能项目,并配备80兆瓦时的储能系统,为镍冶炼厂供电。这验证了一种概念:为重工业配置清洁能源,且具备可靠性。同样,中国国家电网公司与印尼国家电力公司签署了电网升级谅解备忘录,标志着输配电投资能够提升系统稳定性,同时为更多可再生能源创造空间。

这些项目仍然是个例。在东盟,中国政府似乎更倾向于长期存在的采矿项目或坚定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而不是更具实验性的、以可再生能源为中心的项目——尽管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创新和推广方面拥有优势。在每一个类似莫罗瓦利的项目背后,仍有数十个传统的煤炭和天然气电厂在建或洽谈中。中国在煤炭领域的信贷和工程储备依然雄厚,东南亚各国政府仍然对其垂涎欲滴。在西方合作伙伴无法快速提供大规模优惠融资的情况下,真正的衡量标准将是中国企业是否会将其产能和融资转向双重用途项目,且既能保证可靠性又能减少排放。

许多东南亚国家政府饱受电价飙升和停电的困扰,对行动过快持谨慎态度。该地区可能会陷入分裂局面:煤炭用于工厂发电,而可再生能源则在峰会上展示,言辞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逆流非常强劲。

然而,这些进军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尝试表明,只要中国国有企业和资本以及东盟国内参与者的需求和利益通过审慎谈判得到妥善协调,就能取得巨大成功。事实上,中国的角色并非固定不变。

未来之路

2021 年 9 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承诺停止对海外新煤炭项目的支持。对于负责确定项目和资本部署及融资方式的技术官僚来说,东盟在其外交政策议程中占据首要位置。

对于参加今年东盟峰会的领导人,以及即将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0次缔约国会议的谈判代表来说,考验显而易见。衡量进展的标准并非再次做出承诺或再次提出能力建设的宣传噱头,而是合作伙伴,尤其是中国,是否愿意支持那些将安全与转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项目:例如,夜间维持运营工厂运转的太阳能+储能项目、持续吸收波动发电量的电网,以及展示清洁能源成为可靠电力的绿色工业园区。

第二个当务之急是,在减排的同时,还必须加强适应能力和韧性建设。东南亚是全球最易受气候影响的地区之一,面临着洪水、高温和风暴等威胁生计和供应链的风险。通过强化电网、多元化发电和需求侧灵活性等措施来增强韧性的能源规划,与扩大产能同等重要。中国可以通过扩大南南气候合作,分享韧性农业、水资源和灾害监测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在其海外绿色金融和基础设施项目中纳入适应标准。这些努力,加上持续参与多边气候论坛,将使得中国不仅能够支持脱碳行动,还能帮助该地区应对生存危机。

东盟国家及其私营部门的务实精神值得肯定。该地区不会放弃增长,也不应该被要求放弃增长。它能够做的,以及合作伙伴应该支持的,是寻求能源安全、气候雄心和适应能力相互促进的道路。如果东盟在达到排放峰值并增强韧性的同时,能够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转,那将是因为中国选择充当桥梁,东盟选择引领建设性方向。这是衡量该地区当前的无声能源冲突能否得到解决的真正标准。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