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策略

中印关系正常化进程为何能持续?

2025-10-02
古拉姆·阿里(Ghulam Ali)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博士,曾任香港亚洲研究中心副主任
1.JPG
图片:X

印度总理莫迪于2025年8月31日至9月1日访华,出席在天津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这是七年多来的首次,它体现了两国推进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决心。2020年6月加勒万河谷冲突后,中印关系急剧恶化。习近平主席与莫迪总理2024年10月23日在喀山金砖国家峰会期间会晤后,两国恢复关系正常化进程。尽管分析人士对世界两个人口大国的和解持谨慎态度,但有各种理由认为这种和解将持续下去。

因素

无论过去还是近代,美国对印度的引诱都促成印度对中国的强硬立场。但至少目前,这一影响因素正在减弱。历史上,随着中印关系在1950年代末期恶化,美国介入并开始支持印度。美国中情局在印度同行的悄然合作下,在西藏展开一场重大秘密行动,支持反华活动。美国还不顾当时的条约盟友巴基斯坦的抗议,开始向印度大规模提供武器。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爆发后不久,华盛顿公开支持印度对麦克马洪线的立场。美国对印度反华的支持一直持续到中美关系开始缓和的1970年代初。

美国对印度的第二次魅力攻势始于21世纪初。华盛顿认为,由于同中国有领土争端、有相对实力、地理上接近及争夺地区霸权,印度可以采取行动制衡中国的崛起。华盛顿签署了一系列防务协议,通过后勤准入、安全通信和地理空间情报共享,使印度成为美国的“主要防务伙伴”。印度对中国采取了更强硬的立场,其战略界和媒体开始渲染美印伙伴关系。

随着特朗普总统对印度征收惩罚性关税,并公开发表贬损言论,包括给印度贴“关税大王”“经济死气沉沉”标签,美印伙伴关系框架突然崩溃。一项对当代印度政治环境的调查显示,这种伤害已经到达一定程度,即使美印关系改善,也需要时间来治愈伤口。美印联盟的削弱将使新德里能够推行更加自主、以利益为导向的对华政策。

早在特朗普打压之前,印度就已经意识到,在长达1/4个世纪的合作中,己方收获远不如预期。尽管多项防务协议允许印度获得美国先进的武器和技术,但这种获取并非无条件的。大多数美国武器只能以商业形式购买。新德里还发现,美英澳安全伙伴关系下的高科技联合生产实际上绕开了印度。

此外,在伙伴关系框架下,印度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以牺牲传统的战略自主和不结盟立场为代价来与美国战略利益保持一致。尤其是,印度因为与俄罗斯数十年的友谊而面临压力。2019年印度由于购买俄罗斯S-400防空系统,通过努力才争取到豁免。然而2025年,它未能说服特朗普第二届政府允许其继续购买俄罗斯石油,因此面临50%的关税。

新德里还发现,在美国对亚太地区(包括印度)的政策中,经济部分逐渐被边缘化。特朗普总统第一任期内,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此后将重点转向战略伙伴关系,敦促盟友增加国防开支。美国支持的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旨在对抗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但一开始就遭遇挫折。事实证明,遏制中国不足以维持稳固的美印伙伴关系。

2.JPG
8月30日,印度总理莫迪在天津受到在华印度人的热烈欢迎。(图片:纳伦德拉·莫迪 / X)。

地缘政治叙事的受害者

中印竞争的概念更多是地缘政治叙事的产物,而非两国关系的准确表述。在这种叙事中,两国的共同点被争端掩盖。战略和媒体话语强调1962年的边境战争、有争议的边界以及一些造成人员伤亡的事件。几十年来,在这条复杂的殖民时代争议边界上,发生了相对较少的不愉快事件,并它不能代表两国关系的全部。尽管2020年加勒万河谷的伤亡是悲剧性的,但它是45年来实际控制线沿线发生的首次伤亡。

地缘政治叙事忽视了两国共同的反殖民统治斗争,忽视了两国1950年建交(印度是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之一),以及共同发起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些为两国早期的交往奠定基础,并影响了后来的万隆精神和不结盟运动。1950年代的中印友好关系远早于中巴“全天候友谊”。

人们还忽略了中国和印度是G20、金砖和上合组织的创始成员或关键成员。在这些机构中,中国和印度都参与了亚投行和新开发银行(也称金砖国家银行)的建设。同样,两国在多边主义、替代性机构、开放经济、战略自主、本币贸易、气候变化、支持全球南方、呼吁改革国际机构、尊重主权以及建立自身能发挥更大作用的世界秩序方面也有共同看法。强调大量的共同点可以淡化对地缘政治的过度重视。

经验教训

自习近平主席与莫迪总统会晤以来,中印两国为让局势恢复到2020年前迅速采取了措施,反映出双方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双方恢复了边境巡逻、缓冲区联合管理以及高规格访问,并在指定地点开展跨境贸易,还计划下个月重启直航,并放宽签证要求。此外,中方已同意共享应急供水数据。此前,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和外交部长苏杰生分别访华。中国外长王毅8月18日至20日访印期间,作为改善关系的特殊姿态,他与莫迪举行了会晤。按照外交礼仪,外交部长通常只会晤对方同职位官员,而不是政府首脑。显然,在关系冻结的几年中,双方都认识到了两国关系的重要性。

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意识到,在美国的亚太伙伴当中,印度由于地理位置接近及相对的军事实力,而具有与中国对抗的潜力。中国也知道,尽管美国在过去1/4个世纪里与印度关系密切,但印度并未结成任何军事同盟,新德里继续保持着传统的不结盟政策和战略自主。

经济上,对中国商品来说,印度是庞大且快速扩张的市场。在充满不确定性和西方市场饱和的时期,这个邻国市场至关重要。市场力量是显而易见的,在局势最紧张的时期,中印贸易仍然呈现增长态势,从2020年的650亿美元增至2024/25年的1270多亿美元。除出口外,中国还依赖印度提供原材料、海产品和IT服务。在特朗普关税和国内经济放缓引发经济震荡的当下,中国不会忽视这个人口基数最大的市场。最后,同样重要的是,自2013年周边外交工作会议以来,中国在其外交政策中更加重视邻国,包括印度。

对印度的启示

对印度来说,改善对华关系更为重要。虽然双边贸易严重偏向中国——这仍然是两国关系中的主要问题之一,但印度在工业品、电子产品、机械、药品和投资方面严重依赖从中国进口。印度依赖中国的供应链,以至于它的中断将严重影响“印度制造”计划并推高消费价格。中国拥有印度支持其制造业野心所需的各种关键技术和材料。所以,王毅访印期间,印度寻求稀土供应保证。如果没有来自中国的零部件和原材料,印度就无法实现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雄心。在印度反华情绪高涨背景下,经济学家和信实工业(安巴尼)、阿达尼、塔塔等主要商业集团仍在敦促政府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从战略角度看,印度今年5月与巴基斯坦的冲突(据报道印度损失了部分先进战斗机)暴露了它的军事弱点,其同时与巴基斯坦和中国两线作战的幻想受到质疑。如果印度军事上无法战胜巴基斯坦,又如何能对付中国?更不用说同时与这两个国家交战。邦交正常化将减轻两线压力,迫使中国平衡对巴基斯坦的支持,让印度有时间重组武装力量。

3.JPG
2024年10月23日,印度总理莫迪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俄罗斯喀山金砖国家峰会期间会晤。

未来的道路

近年——从2020年加勒万河谷事件到2024年“习莫会”——中印关系紧张,其间两国逐渐认识到双边关系的战略重要性,这促使双方采取更加务实的态度。全球体系的快速变化和美国对两国施加越来越大的压力,也促使两国务实地解决它们的问题。莫迪8-9月访华,出席上合组织会议,强化了两国将双边关系恢复到2020年之前水平的承诺。分析人士还开始猜测,中印峰会和俄印中三角关系能否恢复,前者上次是2019年10月在马马拉普拉姆举行,后者上次外长级会议于2021年11月举行。如果恢复这两个机制,将对地区乃至全球政治产生深远影响。

虽然特朗普的高额关税和反复无常的政策可能加速这一进程,但中印关系正常化背后的动力源于两国务实地调整双边关系。无论美国与印度或中国的关系如何发展,中印关系正常化进程都可能持续下去。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