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在兑现竞选承诺和打造“和平总统”形象的驱动下,特朗普强势介入并尝试主导乌克兰危机的政治解决进程。阿拉斯加的美俄元首会晤,以及乌克兰和欧洲领导人组团访美磋商,让人们一度看见和平的曙光。然而,作为冷战结束以来欧洲大陆最大规模、持续时间最长的地缘政治与军事冲突,乌克兰危机已造成数十万死伤、数百万难民,以及涉领土问题的广泛分歧。超乎想象的军事和政治僵局,导致特朗普“交易的艺术”并未带来期待中的成果。
表面上,所有相关方都宣称不排斥和平谈判,但美国推动快速“停火止战”的雄心、俄罗斯谋求重塑地区秩序的战略目标、乌克兰对安全保障的核心诉求,以及欧洲强调“公正持久和平”的意愿,使得各方对实现和平的条件与路径、维系和平的代价与保障存在显著认知差距。
正如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提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但政治也应该成为战争的终点。乌克兰危机不仅是国家间对抗升级的产物,更凸显了欧洲安全秩序的深层裂痕。随着俄乌战场博弈从“总体战”转为“消耗战”,从军事决胜转向“以打压谈”的筹码争夺,虽然各方认可停火的必要性,但由于缺乏最基本的互信和可执行的监督机制,简单的停火协议往往会沦为难以落实的政治宣示。如何在停火、监督、安全保障和战后安排等议题上形成一揽子谈判机制,成为实现真正和平的关键。
在这一过程中,领土归属问题是绕不开的难题,也是停火能否转化为和平的决定性因素。“土地互换”的简单逻辑难以解决当事方的国内政治需求,需要在坚持《联合国宪章》原则的同时,探索阶段性、非军事化的解决方案。例如,区分对领土的“法律承认”与“事实承认”,并在协议中加入涉及领土归属的“保留条款”,明确以政治谈判而非军事手段解决争端等基本原则。此举并非背离主权和领土完整原则,而是为寻求务实、可操作的过渡性安排提供空间。
同时,作为战后欧洲持续时间最长、伤亡人数最多、影响范围最广的地区冲突,乌克兰危机对停火监督和维和行动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主要大国参与的维和模式,不但难以得到当事方的完全认同,上千公里接触线所需的维和力量也远超各国的实际能力范围。因此,需要探索直接派驻维和部队之外的创新做法,包括引入卫星监控、固定和非固定无人设备等技术监控手段,以减少维和纠纷引发的再度冲突。对于中国而言,这种形式的“安全保障”与维和角色也更具可行性。在当事方认可的前提下,还应建立明确的紧急磋商和处置机制,并鼓励有能力的国家在监督框架内发挥作用。
安全保障问题是乌克兰与俄罗斯分歧的核心。对乌克兰而言,在短期内无法加入北约的情况下,确保欧洲北约成员在乌境内的实质性存在,得到具有约束力的安全承诺和长期援助计划,是避免战火重燃的关键。俄罗斯则强调地缘意义上的战略安全空间,坚持乌克兰不能加入北约,反对北约成员国以维和为名长期在乌部署,继续侵蚀战略“缓冲区”。因此,打造“共同安全新范式”既要考虑俄罗斯对于“战略安全空间”的特殊认知,也不能忽视关乎乌克兰生存的安全保障。
为此,需要推动各方基于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原则,谋划包括“安全保障”(Security Guarantee)和“安全承诺”(Security Assurance)的共同安全框架。针对乌克兰,可探索由欧洲“志愿者联盟”为主体,在远离接触线地区以非作战人员为主,指导乌克兰的“防卫韧性”建设,并制定有限部署和防御主导的中长期援助计划。同时,加速推动乌克兰加入欧盟的进程,利用政治、经济纽带和利益绑定作为“软性”安全保障。针对俄罗斯,可探讨有关提高军事互信和透明度的安全承诺,围绕打造“非军事区”“安全毗邻区”等展开谈判,在相关区域严格限制攻击性武器部署。此外,可在俄罗斯与美国和北约关于安全保障条约草案的基础上,推动恢复有关战略稳定、中导条约等系列谈判,顾及俄罗斯对“战略安全空间”的特殊诉求。
归根结底,乌克兰危机的政治解决进程不能仅依靠临时停火协议或军事威慑,不能脱离相关国家的再转型和安全观念的再塑造进程。理想状态下的欧洲安全架构,既不应该依赖于美国的摇摆政策,更不能陷入持续“再武装”的军备竞赛,而是需要探索平衡各方关切和利益的共同安全新范式。可借鉴亚洲安全倡议、亚洲安全模式和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理念,实现从“独享安全”到“共同安全”的观念更新,从追求“绝对安全”转为探索“相对安全”的制度安排。只有超越“失败者”和“胜利者”的思维定势,探讨公平、持久且被各方所接受的具有约束性的方案,最终才能基于“安全共同体”意识,重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框架。
本文核心观点源自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所2025年8月19日发布的《着眼共同安全: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新范式》研究报告,详见:https://www.siis.org.cn/syybg1/17151.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