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安全

以伊“12天战争”带来的困惑

2025-06-30
贺文萍(He Wenping)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
贺文萍.jpg

6月13日至24日,以色列与伊朗之间发生了一场规模空前、持续12天的空袭战,并以6月21日美国直接参与空袭伊朗3处核设施而达到顶峰。但这场卷入美、以、伊三国的军事冲突很快于24日宣告“休战”,而且美国、以色列和伊朗均声称自己“赢了”,取得了“胜利”。那么,这场注定载入史册的“12天战争”究竟是“三赢”,还是“三输”呢?战争本身是仅仅按了“暂停键”还是完全“停战”了呢?

首先,美国总统特朗普以及美国政府是“立威”了还是“失信”了?特朗普认为通过轰炸伊朗,可以向世界展示美军B-2轰炸机和钻地导弹领先世界的“硬实力”,伊朗也会被彻底“打服”并乖乖回到谈判桌来。这种“以实力赢得和平”的模式符合特朗普一直以来自称“厌恶战争”并希望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人设”,因此绝对属于给特朗普及美国政府“立威”之举。然而,有美国自身舆论认为,特朗普对伊朗的空袭不仅使其在国内遭遇了民主党甚至其MAGA运动成员对其“违宪”(对他国的战争需要国会的批准)的质疑,而且使得美国陷入了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预设的“陷阱”,美国在为以色列的利益战斗,“以色列第一”取代了“美国第一”了。

美国轰炸伊朗还使美国的“信誉”受损。在以色列发动空袭前,美国本就预定要与伊朗就核协议进行新一轮谈判,但以色列的轰炸使得此轮谈判流产。此后特朗普又声称要给伊朗“两个星期”的时间考虑,但却在仅仅两天后空袭伊朗。因此,特朗普的“失信”也会使伊朗与美国之间的和解意愿和战略互信渐行渐远。

其次,伊朗的核能力是被“彻底摧毁”了还是仅仅遭到“部分损失”?特朗普自认为美军对伊朗3处核设施的强力轰炸已经“彻底摧毁了”伊朗的核设施及核能力,但美国国防部下属国防情报局所作初步评估显示,美军打击未能彻底摧毁伊朗核设施,而是仅把核项目进度拖慢数月;伊朗在美军行动前已转移部分高丰度浓缩铀;大部分用于铀浓缩的离心机在轰炸后仍完好。伊朗方面更是强调伊朗仍具备核设施和核能力。换言之,伊朗手中仍具备与美国讨价还价的“牌”。

最后,以色列的安全感是“加强”了还是“削弱”了?以伊之间还会再开战端并且拉美国再次入场吗?作为中东地区的“小霸王”和军事强国,以色列一直引以为傲的“铁穹”防导弹系统在此次与伊朗的攻防战中“神话破灭”。在12天战争内,伊朗共向以色列本土发动了22轮远程空袭,其中不少导弹和无人机突破了以色列的防空系统,给特拉维夫、海法、埃拉特等以色列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和要害部门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破坏。以色列民众惊慌躲入防空洞,安全感急剧下降。

在以色列发起对伊朗的“先发制人”空袭时,内塔尼亚胡设定的目标是“彻底摧毁”伊朗的核设施,如果外加伊朗人民“起义”推翻伊朗现政权,那就最好不过了。然而,12天的战争打下来,这些“目标”似乎无一实现。以伊、美伊之间围绕伊朗核问题的矛盾纠葛因此也将持续下去。但“12天战争”给本就阴霾密布的中东地区局势“火上浇油”,不仅进一步刺激了地区各国的军备竞赛(甚至对核武器的追逐),而且一旦这种“强军备、弱民生”的资金使用格局固化,反过来又掏空了经济发展和地区稳定的根基,事实上不利于地区局势的稳定。

因此,只要以伊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不改变,内塔尼亚胡的执政地位不改变,那么以伊再开战端的可能性就完全存在。至于美国是否再次“入场”为以色列“两肋插刀”,那就要取决于特朗普的判断以及美国国内政治是否继续沿袭“以色列第一”而非“美国第一”的轨道前进了。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