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欧洲地缘政治的无足轻重已成定局。随着全球力量对比的日趋明晰,世界格局不再是多极平衡,而是一种由美中主导且日益紧张的两极秩序,欧盟逐渐被忘却。
中国的沉默成为一种判决
2024年,中国对欧洲的重视程度进一步降低。最后一次实质性中欧峰会于2023年12月举行,此后双方领导人再未举行过会晤。这种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政治脱节已变得根深蒂固。与此同时,布鲁塞尔在2024年大力推行经济安全措施,并将其全部对华政治资本投入到支持美国的一项倡议:对中国电动车征收关税。
中国不再将欧洲视为重要对手的原因,至今仍是其决策层不愿透露的秘密。但显而易见的是,中国认为欧盟缺少足够的团结,无法成为值得信赖的地缘政治参与者。
西班牙首相佩德罗·桑切斯今年4月的访华就生动体现了这一点。他抵达北京时并未引发任何外交震动,无论是在布鲁塞尔的欧盟机构、华盛顿的危机处理办公室,还是中国自己的政治观察圈。西班牙目光狭隘的媒体从党派偏见视角报道了此次访问,却忽略了经验丰富的观察人士在解读中国外交策略时一眼就能发现的地方:中国不再指望欧洲发挥重要作用。
习近平接见桑切斯时,礼仪严谨,完全按照流程进行。除了双方再次声明“西班牙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之外,没有提出任何倡议,没有进行任何实质性对话,也没有任何有意义的政治接触迹象。
这位西班牙领导人领导的联合政府,其形成主要是由于现实的迫切需要,本身没有凝聚力,首相随行人员也正饱受腐败调查的阴影笼罩。最终,他披着政治家的外衣空手而归。在全球影响力争夺最激烈的背景下,也是在习近平主席任期内最关键的时刻,中国认为西班牙作为欧盟第四大经济体的访问毫无意义。习近平克制的热情比任何联合公报都更有说服力:如果欧洲不能作为统一的整体采取行动,就不会被当作一个整体来对待。
中国曾视欧洲为制衡美国压力的潜在力量,如今这一假设已被抛弃。中国对此已见怪不怪:欧洲领导人分别访华,提出战略自主,合影留念,然后空手而归。贸易往来仍在继续,招待会仍在举行,奉承的外交辞令仍在继续。但中国已经接受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有意义的政治接触已经结束,至少现在如此。
美国的蔑视如何变成拒绝
欧洲无法指望靠大西洋彼岸的美国提供的庇护,来逃避自身衰落的现实。这种范式转变展现在2025年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当时美国副总统万斯公开否定了欧洲的全球重要性。他直视欧盟领导人,嘲讽欧盟及其政策,现场却无人站出来捍卫欧盟,也无人为他们代表的公民发声。没有反驳,没有辩护。后来,社交媒体上才出现了一些反应。万斯不需要什么雄辩的才华,他的欧洲同行们已经替他证明了一切。
随后,特朗普又提出“对等关税”,即针对全球的单边关税,这是从他上台第一天起就施加给欧洲产业的。这些措施等同于攻击,而理由是美方对捏造的事实感到不满。布鲁塞尔还未抵抗就屈服了,它先是淡化针对钢铁和铝关税的回应,甚至搁置那些有限的反制措施,而华盛顿则坚持自己的立场。欧盟领导层一直重申谈判的愿望,期待好运出现,仿佛什么都没发生,将有可能达成解决方案变成赤裸裸的投降。
两极已经成形
正在浮现的一个现实是,国际格局正由两个拥有无可匹敌全球影响力的大国主导。正如政治学家阎学通所言,我们身处的并非一个寻求均衡的多极体系,而是一个其他任何参与者都无法匹敌的经济、政治力量塑造的两极秩序。而且它们之间的差距每天都在扩大。
真正的竞争是美中之间的较量,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美欧关系缺乏印太地区的地缘政治分量。奥巴马2011年提出“亚洲再平衡”战略以来,华盛顿的重点一直放在印太地区。此举旨在遏制中国,标志着欧洲在美国战略思维中的地位稳步下降。这一信息清晰、反复出现且始终如一。欧洲听到了,但却未能回应。
特朗普2.0已通过经济领域发起攻势。科技议程主导了他的第一个任期,并将继续保持核心地位,因为各阵营之间的高科技分化已经开始。目前尚不清楚的是,特朗普如何设想长期维持美国的地缘政治优势。
然而,就在华盛顿不断磨砺其工具的同时,北京已经展现出将压力转化为实力的方法。当特朗普发起贸易攻势,并以果断的决心撕裂盟友时,习近平毫不退缩。中国承受住了经济打击,并化对抗为自我巩固,利用贸易战积聚动能,同时加强了其国内合法性,稳固了内部支持。事实证明,中国能够承受美国的欺凌,并变得更加强大。
或许,中国共产党将霸权衰落理论视为对美国现实的反映。其他国家也面临美国的压力,但只有中国进行了反击。其他主要经济体,无论是日本、印度还是布鲁塞尔,都没有展现出如此坚定的决心。中国预料自己会面临经济阵痛,但仍对最终胜利充满信心。与此同时,在华盛顿和北京看来,欧洲的和解姿态并非外交手段,而是自身脆弱性的表现。所以,这两个大国仍然处于对峙状态,并坚信自己可以独自走到底。
中国的战略耐心
欧洲外交失败源于其自身结构性的不可见性,而非偶然失误。有时,它甚至会推进其他国家的议程。比如,2025年初,布鲁塞尔向印度求助,派出了一个由21名委员组成的代表团,这也是有史以来欧洲派出的规模最大代表团。此举让中国得到的信息显而易见:布鲁塞尔正在寻求替代方案,而不是直面其对华政策的前后不一。但此时恰是最需要明确立场的时刻。
中国作出回应,任命卢沙野为欧洲事务特别代表,凸显其对欧洲的蔑视日益增加。卢沙野担任驻法国大使期间,曾在2023年质疑苏联解体后部分欧洲国家的主权,并暗示克里米亚最初属于俄罗斯,这与克里姆林宫的论调如出一辙。这两番言论引发整个欧洲的愤怒,欧洲人对他非常不待见。
这一系列事件或许表明,欧洲不再值得享有重要地位。中国不会断绝与欧洲的联系,只是任其自然衰落。其中的逻辑显而易见,那就是全球主导地位的争夺并非在集团之间展开,而是在两个主导大国之间展开。欧洲不再是主角,只是一个可能摇摆的空间。
中国认为,特朗普与欧洲脱钩最终将推动欧盟重新靠近中国。与此同时,北京只关注美国,相信“一带一路”等跨越各大洲的长期倡议能够扩大中国的影响力,而无需军事协议或意识形态认同。
美国要求忠诚,“与我们站在一起”,而中国不要效忠,只希望确保其他国家“不与我们为敌”。中国从未追求建立传统的国家集团,然而通过贸易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国与更多国家建立了联系,从而避免了美国那种硬实力联盟模式的强制性架构,这种架构的基础是建在80多个国家的750多处军事设施。
中国倾向于保持模棱两可的态度。其目标并非争取明确的支持,而是防止可能对其不利的结盟出现,为此它保持选择的不确定性、忠诚度的模糊性,并推迟做出重大选择。这一策略取得了切实的成果。正如桑切斯的访问所表明的那样,中国着眼于长远,态度审慎冷静,并提前两步着手。其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数十年来最重大的地缘政治格局调整中,中国认为和欧洲走得更近没有任何好处,也没有任何作用。
重拾欧洲影响力
欧洲领导人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是,隐形就等于无足轻重。只要欧盟国家各自为政,缺乏连贯一致的共同目标,它们就将空手而归,被排除在权力的角力之外。
欧洲必须通过相互关联的行动,恢复凝聚力,恢复地缘政治影响力。首先,它必须采取清晰一致的对华政策,摆脱机会主义,并展示自己的意图。与此同时,它应该建立一个快速反应小组,授权其绕过全体一致规则,以便在地缘政治危机时迅速做出集体决策。正如特朗普提醒它们的那样,欧洲还需要一个金融盾牌。这面盾牌将报复与明确的经济伤害挂钩,在受到关税或制裁时自动触发反制措施,从而消除政治上的犹豫。
中国传递的信息毋庸置疑:欧洲可以宣称自己的重要性,但只有通过统一的声音和一致的行动才能做到。这扇门既没有锁上,也没有完全敞开。北京现在只和华盛顿(它唯一承认的对等大国)对比地缘政治实力。欧洲能否重拾其历史缔造者的地位,答案在于它能否打造真正的团结。否则,它将成为全球棋盘上一颗被贴上标签的棋子:有存在感却没有影响力,人们看得到它,但它不再能够塑造人类的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