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对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采取了强硬立场,对美国最近两轮加征的关税也采取了相应的反制措施。目前,美国对中国商品的关税为145%,中国对美国商品关税为125%。中国为何采取这样的立场?是否存在可以减轻长期贸易战成本的其他途径?
中国之所以做出如此回应,可能有三大原因。首先,中国领导人可能认为,现阶段的谈判不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他们认为美国的做法就像绑架,任何让步都可能招致以后的更多劫持。毕竟,中国此前在2月1日和3月3日对美国加征的两轮10%关税采取了回避措施,但这并没有阻止特朗普在4月2日再次加征34%的关税。
中国人也许看到,墨西哥和加拿大也受到美国新关税的冲击,尽管这两个国家同意特朗普第一任期内提出的就北美自由贸易协定重新谈判的要求。同样,2018年3月特朗普政府首次对中国加征关税后,中国同意增加从美国购买商品,结果却发现美国对更多中国商品征收更高关税。中国在2019年12月接受了所谓“第一阶段协议”中对美国有利的条款,但美国仍然对中国商品征收20%的关税。
中国还认为,美国拒绝向中国出售中国需要的商品(例如先进的半导体和其他技术密集型产品),却强迫其购买在其他地方能以更低价格获得的商品(例如大豆),这很不公平。此次他们尝试不同的策略也就毫不奇怪了。
第二个原因与“面子”有关,这在中国文化中很重要。中国人或许怀疑特朗普看不起那些前来乞求降低关税的外国领导人,毕竟,他最近夸口说外国政府“在拍我的马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特朗普钦佩那些展现强硬态度的外国领导人。
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试图用以下逻辑说服中国人:你们应该投降,因为你们的地位比美国弱,因为美国可以对更多的中国商品征税,反之则不然。但这种说法可能适得其反,因为它让中国人想起1839年至1842年鸦片战争期间英国的立场。当时英国传递的信息是:我们的枪炮射程比你们远得多,所以你们为什么不投降,购买我们的鸦片呢?
最后,中国可能担心对美国让步会产生不利的溢出效应。由于美国高额关税可能导致中国生产商将部分出口转向其他市场,许多其他国家已在考虑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因此,对美国采取强硬回应可能会对此类举措起到威慑作用。
中国希望,美国金融市场的动荡能促使特朗普改变做法,但其策略可能引发美国的应对措施进一步升级。华盛顿两党的反华情绪或许足以让美国政府坚持既定路线,即使这会给美国家庭和企业带来痛苦。此外,对于本已疲软的中国经济来说,失去进入美国市场的机会可能带来更大压力。
那么,这场博弈中是否存在退路?第一个选择,是中国效仿欧洲,对美国商品实行零关税,并承诺在美国采取同样措施的情况下进行政策改革,以减少其他扭曲市场的壁垒。中国甚至可以提议设立第三方监督机制,例如由其他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任命的专家小组,以确保其遵守承诺。
第二个选择,是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以此作为筹码。鉴于许多人担心中国出口会从美国市场转移,中国可以承诺进口转移:过去从美国生产商处购买的商品,现在可以从其他国家进口。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进口国,如果美国继续对世界其他国家征收“对等”关税,中国很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因此,任何对中国提高出口壁垒的国家都可能面临失去关键出口市场的风险。
中国还可以像特朗普第一任政府时期那样,降低对其他国家商品的贸易壁垒,并更好地宣传其国际进口博览会。虽然大多数国家都有出口促进机构,但中国或许是唯一一个拥有国家主办的大型进口博览会的国家。当前形势下,进博会可以推动更多来自那些不设置新壁垒的国家的进口。
第三,为了减少贸易顺差,中国需要找到更有效的方法来刺激国内消费。从根本上调整储蓄与消费的平衡,需要对社会保障体系、金融体系和性别平衡进行结构性改革,这是一个耗时多年的过程。虽然中国可以在短期内推行宏观经济刺激措施,但近期的举措收效甚微。中国真正需要的是更加积极的货币宽松政策,以及包括暂时降低销售税和提供消费补贴在内的财政措施。
美国接受对等零关税的可能性很小,至少目前如此。但无论如何,贸易改革、宏观经济刺激以及其他旨在刺激消费、减少净出口的结构性措施都应该提上日程。无论美国采取何种行动,这样的做法对中国和世界经济都有益。
全文翻译自报业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原文标题“How Might China Manage Trump's Tariff War”,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