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美最近的日内瓦经贸高层会谈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美方取消共计91%的加征关税,并在90天内暂停实施24%的“对等关税”,将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降至10%。中方也做出对等调整。两国还将继续就经贸关系进行协商。此次会谈结果与4月初特朗普单方面发动全面关税战的严峻局面形成鲜明对比,这一巨大反转虽出乎不少人预料,但也能证实了许多早已存在的观点。
首先,针锋相对的策略合理且有效。面对特朗普单方面挑起的全面关税战,有些国家不选择反制,而是直接妥协退让,试图以此求得美国减轻打压,有些国家甚至企图牺牲中国利益去迎合特朗普。但中国、欧盟、加拿大等国却选择反击,尤其是中国不仅不惧打压,而且以世上独有的力度对美发起强硬反击。
这种策略并非没有风险和异议,许多人担心中国经济承受不住美国关税的压力,担心中国会遭到特朗普的重点打击,担心有些国家会与美国签订对中国不利的贸易条款。但此次会谈结果证明,面对特朗普的讹诈,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就应该选择针锋相对。
特朗普发起的关税战就像胆小鬼博弈,谁先退让谁输,但如果双方都不退让,结果对双方都会很糟。中方行动符合最佳策略原则,即前期坚决不妥协,迫使特朗普软化立场,随后负责任地与美方谈判,从而避免两败俱伤。从更广阔的视角看,特朗普的关税战只是中美长期重复博弈中的一环,而在重复博弈中针锋相对是一种有效的策略。中方一向期待与美方合作,但如果美方拒绝合作,中方只能以牙还牙。
其次,特朗普政府对其自身、对美国和中国都存在严重误判。特朗普对“交易的艺术”一直迷之自信,但其本质不过是利用美国的实力进行威逼利诱,并不高明。这种手法一旦用多了,特朗普欺软怕硬、色厉内荏、热衷表演、喜欢被奉承的本性就会被对手看穿。连泽连斯基都敢在白宫怼特朗普,让其迅速结束俄乌冲突的想法破产,并在美乌矿产协议中获得相对有利的条件,中国就更不可能惧怕特朗普的打压。此次谈判结果充分暴露了特朗普的虚张声势,也削弱了美国的立场,让其他国家更有动力去观望等待和暗中协调。
特朗普对各国的打压之所以还有威慑力,不过是他敢于肆无忌惮地挥霍美国长期积累起来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但一方面,特朗普高估了美国的硬实力。虽然美国仍是全球GDP第一国家,但已算不上全球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美国严重依赖外国商品,在全球货物贸易中的份额只剩10%,全球贸易可以逐渐绕开美国形成一个更加去中心化的网络,而美国消费者却可能因为进口价格上涨而对政府产生不满。另一方面,特朗普短视的霸凌行为只会加速消耗美国的实力。在美国相对衰落时,软实力原本有助于维持美国霸权,特朗普却坚信软实力是累赘,让他在霸凌和牟利时束手束脚。然而,赤裸裸地使用硬实力或许能带来一时收益,但却会大大增加权力运作的成本。
疫情结束以来,美国官员和专家普遍认为中国经济遭遇重大困难,美国在与中国的战略竞争中占据了上风。在这种信息茧房里,特朗普也相信中国会因为担心经济困难而屈服于他的关税压力,以致他对中国的强硬反击感到非常意外。实际上,中国不仅让特朗普第一任期内的贸易战虎头蛇尾,而且对特朗普此次贸易战做了充分的准备。面对美国的关税压力,中国4月出口同比增长8.1%,证明中国经济拥有惊人的韧性。
再次,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战很难达到其设想的目标。特朗普认为,加征关税有助于减少贸易逆差、促进制造业回流、保障供应链安全、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外交目标。特朗普尤其热衷于减少贸易逆差,但在美国国内过度消费和美元霸权继续维持的情况下,想大幅度减少贸易逆差是不现实的。奥巴马以来的历届美国政府都努力让制造业回流,但由于美国制造成本高昂,能实现部分高端制造业的回流就非常不易了。对于鼎力支持特朗普的白人工薪阶层来说,特朗普的贸易保护措施恐怕只能提供“情绪价值”,而无法解决其经济困境。保障供应链安全或许是关税战的一个现实目标,但美国的制造业已经高度空心化,即使想让国防相关供应链更安全,也需要美国政府的持久努力,不是一场关税战就能实现的。提高关税或能为美国增加一些财政收入,但相对于联邦政府每年六七万亿美元的支出,这些额外收入不过是杯水车薪,何况关税造成的经济扭曲可能大于财政收益。至于用关税威胁来实现外交目标,短期内或有可能,但长期效力注定递减。
总而言之,虽然加征关税对许多美国人来说有正当理由,但美国当前的内外困难主要是其自身造成的,而特朗普政府不仅不正视美国自身的问题,反而竭力对外转嫁矛盾。中国的强硬反击或许有助于让特朗普政府变得现实和理性,但目前对此还不能乐观。此次会谈也完全算不上是达成贸易协议,美国对中国的去风险和战略竞争仍将持续,中美之间的斗争还会持续很久。不过,虽然大国斗争有脱轨风险,但斗一斗或能让各方变得更加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