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印度精于输出与其地区地位截然相反的国际形象,而西方国家将印度誉为与中国抗衡的民主力量,并欣然接受其为全球南方国家的领导者。与此同时,印度展现出在全球扩张影响力的信心和雄心,但在周边地区,它的形象却不那么令人欣慰,这体现在悬而未决的紧张局势、相互猜疑以及区域一体化建设的持续失败上。
印度全球影响力所依赖的地区基础摇摇欲坠。印度政府希望获得认可,成为大国和发展中国家代言人,但它无法与其他南亚国家建立紧密联系来巩固这一角色。莫迪总理塑造的全球愿景被称作“主宰世界”,这与该国同周边国家支离破碎的关系形成了鲜明对比。
区域内的孤独国家
印度雄心勃勃,但地区基础薄弱。由于数十年的冲突和不信任,它与巴基斯坦的关系依然充满敌对。与孟加拉国虽然偶有合作,但因移民、水资源和边界争端而陷入紧张。与斯里兰卡的交往因历史恩怨和经济摩擦变得复杂,而与尼泊尔和不丹的外交关系则反映了一种等级森严的立场,且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阻力。
尽管如此,印度深深融入了全球多边主义架构,包括二十国集团、四方安全对话、印度洋经济论坛、上合组织、金砖国家+、I2U2集团、IBSA对话论坛、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矿产安全伙伴关系,以及俄罗斯-印度-中国三驾马车等。但是,这让它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印度-太平洋经济框架”等亚洲核心贸易框架内的缺席更加明显。这种差异反映的并非能力不足,而是失调,即印度追求全球地位,却缺乏地区基础。
当安全凌驾于外交之上时,这种失衡最为明显。2025年5月,印度启动“辛多尔”行动,对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内所谓的恐怖主义基础设施发动袭击。此前该地区发生了一起袭击事件,造成26名平民死亡,印度将其归咎于巴基斯坦支持的组织。印度人民党政府表示,此次空袭行动 “克制”“不会引发局势升级”,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防御行动,且“正义得到了伸张”。然而,空袭造成包括儿童在内的平民伤亡、清真寺受损以及大面积停电。这暴露出在拥核地区,威慑力量具有不稳定性,依靠武力而非妥协形成的地区领导力也存在着局限性。
报复恐袭的核心问题在于,回应方式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地缘政治立场。在未经证实的情况下指控一个主权国家资助恐怖主义并对其发动空袭,与其说是在寻求正义,不如说是在争取国内支持。此类行动非但不能展现领导力,反而有可能损害在地区和全球范围的信誉。
![]() |
印度陆军在 X 上发布的帖子。来源链接:https://x.com/adgpi/status/1919850036596199492 |
此次袭击也暴露了印度核心立场的两大矛盾。首先,在该地区,以安全为导向的单边主义破坏了印度声称要维护的稳定。其次,在国内,表演性的姿态模糊了更深层的分歧。将此次袭击命名为“辛多尔”(Sindoor,意为已婚印度教女性涂抹在脸上的朱砂,政府表示以此向女权致敬),表明军事行动披上了女权主义的外衣,其目的是构建一种脱离可衡量现实的叙事。
这种框架既新颖,又隐藏真相,令人震惊。预期形象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在性别平等方面尤为明显。根据《全球性别差距报告》,印度在146个国家中排名第129位。2024年联合国妇女署的数据显示,印度的性别虐待发生率位居全球最高之列,30%的女性报告遭受过亲密伴侣的身体暴力或性暴力。这种不和谐再次反映了一个广泛的规律:一国的全球民主形象与其国内行为格格不入,叙事服务于政治目的,而非反映事实。
北京与伊斯兰堡
印度面临的最大挑战,莫过于不稳定的对华关系,官方通常称之为“特殊地理”。这一紧张关系的核心是一条高度军事化且充满争议的喜马拉雅边界,绵延2000至3500公里。实际控制线说明了印度的战略矛盾:既要坚持领土主张,又要与其最大经济伙伴保持关系。
如今,“辛多尔”行动可能让多年来陷入僵局的脆弱外交进程化为泡影。2024年10月,习近平与莫迪在俄罗斯金砖国家峰会举行会晤,这是双方五年来的首次会晤,随后,两国于2025年1月恢复直航,这些都暗示两国关系将谨慎缓和。这些举措体现了双方都认同的务实主义,那就是管控紧张局势胜于公开敌对。双方已开始推进“平行利益外交”模式,即竞争与经济依存同时存在、相互促进。
然而,“辛多尔”行动之后,巴基斯坦的报复行动可能会影响中印关系的短期走势。印度试图在不公开升级冲突的情况下惩罚恐怖分子,但采取适度行动的空间实在太小。北京与伊斯兰堡的结盟加剧了现有的裂痕,印度进一步施压,可能促使中国加大对巴基斯坦的支持,损害近几个月来两国关系出现的脆弱进展。
这一微妙的三角关系也出现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勾勒的区域竞争中。该倡议扩大了中国在南亚地区的影响力,“一带一路”加深了中国与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孟加拉国的关系,而它们恰是与印度存在摩擦的邻国。“海上丝绸之路”强化了这一战略,它通过控制关键港口和贸易路线改变了印度洋地区的力量平衡。所有这些举措都凸显印度“周边优先”政策的缺陷,该政策也未能成为替代中国经济治国方略的可行方案。
西方对印度人权问题的沉默
西方大国基本接受印度自诩的角色,几乎未加任何审视。在民主和人权问题上,欧盟一贯直言不讳,但和印度打交道时却淡化这些担忧。2025年2月下旬,21名欧盟委员访问印度,没有一个人提及占该国一半人口的女性的权利。在德里,这些委员在北京惯常摆出的道德姿态立马消失,他们认为在性别权利问题上印度不存在恶行,也不是“系统性对手”。对他们来说,这些数据甚至可能不存在。
这反映了一种冷酷的战略考量,暴露出背后的现实:印度之所以受到重视,与其说是其民主资质,不如说是其对抗中国的作用。这一事实应该引起印度方面的警惕,因为西方国家把它视为地缘政治工具,而非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
因此,这种迁就是有代价的。由于印度在没有批判性监督的情况下获得国际认可,其国内民主压力缺乏外部护栏。在制度性制约减弱的情况下,印度向多数人统治的转变一直未受挑战,与此同时,地区紧张局势被那些支持印度全球崛起的合作伙伴忽视。
在国内,媒体和公共外交圈子与政府的信息传递严格一致,放大民族主义,同时淡化矛盾。因此,印度崛起的说法在国内具有强大吸引力。莫迪政府将民族主义视为历史命运,以此巩固团结,边缘化异见。其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司法独立性受到侵蚀,边境紧张局势加剧印度民族主义狂热,政策的不可预测性令投资者感到不安。
言论与现实
放眼全球,印度的定位并非在它自身,而是其他国家希望它在中美竞争中发挥怎样的角色。事实上,它并非地区领导者,而是一个地区的“孤家寡人”:它武器到位、咄咄逼人、不负责任。一个核大国如果制衡机制日渐式微,且缺乏地区尊严,就很难自诩能够维护秩序。
政策制定者和观察人士必须看透印度精心策划的全球形象。一个国家的全球抱负需要与它的地区责任相协调。西方民主国家应该将印度视为一个肩负义务的民主伙伴,而不仅仅是制衡中国的砝码,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自身利益。
印度有能力建立更稳定的地区关系,但这一潜力尚未实现。安全逻辑主导着其外交立场,而它的国际伙伴则更看重协调而非监督。应该重新调整方针,承认印度的安全关切,同时要求它更深入地参与地区事务和加强制度性信任。评估印度的全球角色不应看其在大国竞争中的作用,而应看其将一个分裂地区转变为合作地区的能力。
这种转变不仅惠及邻国,也惠及印度自身,为其持久影响力奠定基础。否则,全球影响力与地区行动之间的差距只会进一步扩大,这将损害印度的雄心壮志和南亚的稳定。好消息是,转型是可能的,其他国家已经做到,印度也应该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