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策略

北京峰会中非关系的新定位说明了什么?

2024-09-09
贺文萍(He Wenping)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
贺文萍.jpg

2024年9月4日至6日,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在北京举行。这已经是继中非合作论坛2006年北京峰会、2015年约翰内斯堡峰会、2018年北京峰会之后,中非领导人之间举行第四次峰会了。自2000年以来一共召开9次的部长级中非合作论坛,其中4次都升级为中非领导人峰会,中国与非洲国家召开峰会的频密程度堪称世界大国中之最。51位非洲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2位总统代表,以及非盟委员会主席和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等均来华参会。

此次中非北京峰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9月5日的开幕式讲话中宣布,中国同所有非洲建交国的双边关系提升到战略关系层面,中非关系整体定位提升至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新定位。那么,如何理解这一新定位,中国未来又将如何推进中非合作呢?

首先,中国同所有非洲建交国的双边关系提升到战略关系层面,凸显非洲在中国外交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其战略含义更加突出。发展中国家一直以来被称为中国外交的重要基础,而非洲则是“基础中的基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南方的天然成员,非洲作为拥有最多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南方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非团结就是全球南方国家的团结,就是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凝聚。因此,面对百年未有之世界大变局及伴生的百年未有之世界发展的不确定性,以及新旧力量和大国竞争格局的改变所带来的大震荡和大调整,非洲这个中国外交“基础中的基础”需要更加夯实和巩固。中非合作的战略性意义自然促成了双边关系的全面升级。而且,这种战略性的升级不仅仅是与非洲的大国和强国之间,而是扩大到所有与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充分体现了中国外交历来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原则。

其次,中非关系整体定位提升至“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还凸显了“现代化”与“全天候”的双重定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科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中非均有在新时代推动现代化的需要。非洲方面,不仅非盟启动了朝着现代化前进的《2063年议程》和非洲各国加快数字经济的发展,中国在中共20大期间也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目标,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中非关系中“全天候”的定位则彰显了中非关系的坚韧稳固,绝不会因一时一事及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受到影响。

最后,提出了未来三年要推进的“十大伙伴行动”,并将文明互鉴伙伴行动和治国理政经验交流置于首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开幕式讲话中提出了中非未来三年合作要开展的“十大伙伴行动”,即文明互鉴、贸易繁荣、产业链合作、互联互通、发展合作、卫生健康、兴农惠民、人文交流、绿色发展和安全共筑等伙伴行动。和以往历届中非合作论坛推出的行动计划有所不同的是,此次把文明互鉴伙伴行动和治国理政经验交流置于十大行动之首位,凸显了中非之间勇于探索适合自身国情发展道路和现代化实现路径的决心和信心。该项行动中明确提出:在未来三年,中方愿同非方打造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平台,设立中非发展知识网络和25个中非研究中心。依托非洲领导力学院培养治国理政人才,邀请1000名非洲政党人士来华交流,深化双方治党治国经验交流。

此外,在其它各项伙伴行动中,中方均提出了未来三年内要实现的具体量化目标,如给予包括33个非洲国家在内的所有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推动中国大市场成为非洲大机遇;共建中非数字技术合作中心,建设20个数字示范项目;在非洲实施30个基础设施联通项目;向非洲派遣2000名医疗队员,实施20个医疗卫生和抗疟项目;派遣500名农业专家,建设中非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实施1000个“小而美”民生项目,为非洲创造不少于100万个就业岗位,等等。中国拿出的总承诺资金达500亿美元。

总之,通过这次中非峰会,中非领导人之间不仅实现了新冠疫情后的再次聚首,而且全面提升了双边关系的战略性及全天候恒久性。中方愿同非方深化工业、农业、基础设施、贸易投资等领域合作,树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杆,共同打造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的样板,引领全球南方现代化进程。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