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环境

欧洲和中国能否达成气候合作?

2025-08-09
伊曼纽尔·格林(Emmanuel Guerin)欧洲气候基金会研究员与首席执行官特别顾问
李永怡(Bernice Lee)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杰出研究员与特别顾问
3fb646e7d3382af31e496f156a6507ca.jpg

今年年初,全球最大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发布一款电动车电池,只需充电5分钟就能提供520公里的惊人续航里程。此前一个月,中国电动车领域龙头企业比亚迪也推出自己的超快速充电系统。在太阳能领域,中国企业取得了同样的惊人成绩,它们年产的太阳能电池板功率已超过1200吉瓦。

这些成就是全球绿色科技竞赛的产物,而中国在这场竞赛中遥遥领先。有人将此归因为中国供应过剩,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意味着世界其他国家部署这些技术的速度不够快。当中国的绿色制造引擎高速运转时,其他国家却在空转。

鉴于此,欧洲面临一个战略选择。它可以采取防御性产业政策,即保障供应链安全,提高关税,并徒劳地试图迎头赶上。或者,制定共同的竞争力议程,让欧洲能够利用在规则制定、联盟构建和规范设定方面的优势,来塑造部署环境、定义标准,并指导绿色投资框架。

尽管近年来欧盟和中国的关系走向破裂,但双方在清洁贸易和投资领域开展合作的想法并非遥不可及。气候转型是21世纪最具决定性的政治和经济挑战,在这方面欧盟和中国已经相互依存:如果欧洲在脱碳方面放缓步伐,中国的资产就可能搁浅,而如果中国拒绝合作或遵守全球规范,则可能面临报复。现在的问题是,双方能否建设性地塑造相互依存关系。

如果希望充分利用建立气候伙伴关系的短暂窗口期,那么需要达成一项符合各自政府核心经济利益的协议。对欧盟而言,这意味着减少对中国进口产品的依赖,同时向价值链上游迈进。对中国而言,这意味着面对不断变化的全球贸易环境,应保持进入高价值出口市场的渠道。而成功需要双方采取务实的态度。

欧盟与中国能否有效合作取决于以下因素。首先,双方必须就本地含量要求达成一致。欧盟应设定目标,到2030年至少实现40%的绿色技术在欧盟国家内生产,不仅包括低薪的组装环节,还包括研发等高价值活动,从而创造就业机会、增强韧性。

其次,任何伙伴关系都必须为合资企业敞开大门。合资企业帮助中国跻身技术前沿,并已在欧盟电池和汽车领域崭露头角。如果构建得当,此类伙伴关系就可以促进互利共赢,并将合作纳入长期产业战略。

第三,贸易措施必须谨慎调整。尽管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征收高达45.3%的关税,但仅靠进口壁垒无法缩小竞争力差距。这些措施充其量只能补充更具战略性的政策措施,例如本地含量规则和产业伙伴关系。如果执行不力,反而可能进一步削弱欧洲的技术地位,而不是为其追赶中国赢得时间。

第四,需要建立结构化的人才流动计划。部分欧盟成员国已经开始限制发放中国工程师的签证。这是一种短视行为。允许欧洲企业接纳中国人才,允许中国企业接纳欧洲人才,才能确保研发和设计(而不仅仅是最终组装)在欧洲进行。

最终,找到一种在脱碳领域进行合作的方式,将为双方带来经济和地缘政治红利。对华合作将增强欧盟的韧性,增强其工业部门,并巩固其在清洁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同时,中国将能够转移过剩的绿色产品,确保市场准入渠道,并向世界发出信号:尽管美国正在放弃气候行动,但中国仍然致力于绿色增长。

欧盟和中国之间的契合程度远超许多人的想象。双方都是化石燃料净进口方,都是零碳技术的主要生产方,因此都非常希望维持全球对绿色产品的需求。而且,面对日益增长的不确定性,双方都押注能源转型,认为这是提升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最可行途径。

这扇机遇之窗不会永远敞开。随着科学和政治时间表的交汇,未来几个月对于确保世界朝着实现《巴黎气候协定》设定的1.5摄氏度目标前进至关重要。近期举行的中欧峰会为双方在脱碳领域开展更紧密的合作奠定了基础。然而,随着在11月贝伦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前提交2035年气候目标的压力日益增大,9月由丹麦担任主席国的欧盟理事会下一届会议将极为关键。

许多欧洲国家(尤其是法国)在承诺2035年强劲减排目标之前,都在推动制定更清晰的产业和投资计划。欧盟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必须在9月份的会议上制定一个产业转型框架,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将是欧盟如何与中国打交道。

欧洲秉持先建设新产业再淘汰旧产业的理念,开始效仿中国的战略。但要做到这一点,欧洲必须学习中国以长远规划为核心、连贯而系统的执行方式,而且这种做法贯穿整个清洁技术价值链。

中国也必须加快步伐,设定雄心勃勃的2035年排放目标,与其2060年的净零排放目标保持一致——这意味着中国的排放量要比预计在本十年内达到的峰值减少约30%。这将有助于增强中国的国际信誉,并为欧盟设定更强有力的目标创造空间。

欧洲和中国都将未来押在绿色增长上。为赢得这一赌注,并充分享受脱碳带来的益处,双方必须在清洁贸易和投资领域找到共同目标——这是自身战略利益与全球公共品趋同的少数领域之一。

全文翻译自报业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原文标题“Nuclear Proliferation Cannot Be Bombed Away”,2025年。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