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中美关系 贸易战 全球治理 COVID-19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肖斌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灰色地带”的战争与国家间政治

2023-04-13

国际体系的长期失衡必然导致体系内国家要求权力重新分配。国际体系内的主宰大国往往会寻找更多的资源或者减少国际义务(不削弱其霸权地位),保持其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而国际体系内地位下降且有一定军事实力的国家,往往会选择发动战争应对失衡的国际体系,塑造自己的地位。因此,为地位而战的属于体系战争,并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理空间里。

俄乌战争是发生在“灰色地带”的体系战争

乌克兰问题是冷战后俄罗斯与美欧矛盾的焦点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对恢复大国地位前景的悲观,越来越多的俄罗斯政治精英认为与乌克兰分道扬镳是历史错误,是对俄罗斯的威胁。而失去对乌克兰的控制,并让其成为西方世界的一部分,是对俄罗斯国际声望的重大打击。在乌克兰社会内部也因国家发展方向产生了严重的分歧,西部和部分中部地区的乌克兰人普遍支持与欧洲融合,而东部俄语区的乌克兰人则支持与俄罗斯建立更加紧密的关系。在大国博弈下,乌克兰东部逐步形成了“灰色地带”,即竞争对手之间选择使用间接、非军事和准军事工具的地带。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发生后,位于乌克兰的“灰色地带”便升级为战场,最终引发了俄乌战争。

战争导致国际格局变革

战争是测定国际体系中大国地位转变的晴雨表。自俄罗斯国家实力下降并与外部世界展开斗争以来,“灰色地带”便沿波罗的海到黑海而形成,这是俄罗斯、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美国及其欧洲盟国三方博弈的结果。在博弈中,欧洲与美国的跨大西洋关系逐渐成为影响国际格局的关键变量。在俄乌战争爆发前,跨大西洋关系内部存在结构性问题。诸如,欧洲人虽不担心美国霸权,但是认为对美国依附越强,欧洲人就会失去对全球性事务发展方向的控制。而俄罗斯利用跨大西洋关系中的问题,与美欧在“灰色地带”的博弈中屡屡得手。诸如,支持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共和国的独立、发动俄格战争、吞并克里米亚。在俄乌战争后,欧洲人对外政策发生了转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跨大西洋关系愈加紧密,加强了与美国在安全和能源上的合作;强化了北约、G7等组织应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协调机制;积极参加由美国主导的乌克兰防务联络小组;二是欧洲内部高度团结;欧盟首次将致命武器运往境外、发起10轮对俄罗斯的制裁等。

国际格局因欧洲人立场的变化而变化。国际体系中的“多强”从保持一定战略自主的状态转向了阵营化。特别是紧密的跨大西洋关系让“一超与西欧强国”协调了对外立场,并改变了国际格局中的力量对比。针对国际格局的变化,俄罗斯不断调整各个层级的战略来对冲变化。诸如,深化与中国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扩大上海合作组织和金砖国家、拉拢更多的南半球国家(因为发展中国家存在反西方情绪和保持中立的态度)。若国际体系压力继续增大,俄罗斯将想方设法说服中国推动多边机制演化成制衡国际格局变化的工具,包括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俄罗斯主导的 “欧亚经济联盟”。

国际格局变化中的国家间政治

国际格局的变化要求国家适应变化来保护自己,适应变化能力差的国家将会被适应能力强的国家取代。在不断提高自身实力的前提下,国家需要灵活的运用外交工具,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尽管紧密的跨大西洋关系使国际格局发生了变化,但欧洲对中国的认识不会向美国一边倒。因为欧洲会意识到,如果把中国完全推向俄罗斯,那么只会让欧洲安全秩序变得更加复杂,而美国对欧洲安全的影响力会更大。

对中国而言,中俄关系已经成为平衡国际体系压力的工具。但中国需要做的是,不仅会对工具加杠杆,更要能降杠杆。因为战时俄罗斯的外交会更加务实,不会被中俄关系束缚。从国家间政治的运行规律来看,任何国家都不能决定或者期望战争的后果,而置身于战争之外才有可能获取最佳收益,因为失利的一方将不得不面对国际体系的反作用,分担或者全部承担战争失利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