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中美关系 贸易战 全球治理 COVID-19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李环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涉台事务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副所长

破解香港治理难题

2019-11-19
dd.jpg

香港“病了”。今年夏天以来,因修订《逃犯条例》,激进示威者不断发起暴力冲击行为,不仅针对执法的警察,而且有针对性地针对一些机构、商店甚至是个人,让所有关心香港的人士担心。特区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然而无论是行政长官的道歉,还是特区政府的正式撤回修例草案,无论是《禁蒙面法》的“阻吓”,还是施政报告的“派糖”,都没有消解示威者的“怨气”。事态延宕至今,示威者“失焦”,有些人变得为反对而反对,为发泄而发泄,出现更激烈的“孤狼式”破坏;普通市民“失望”,有的埋怨特区政府没有更好地回应示威者诉求,有的埋怨特区政府没有更好地采取止暴制乱措施,特区政府动辄得咎,掉入“塔西托陷阱”。

香港究竟怎么了?特区政府的管治究竟怎么了?

说到管治或曰治理,香港曾长期处于英国的管治之下。在回归前长达一个半世纪中,新自由主义的理念加上时代的因缘际会,造就了香港“亚洲四小龙”之一的经济奇迹。腾飞的经济改善了民生,也掩盖了许多问题。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意味着重新纳入中国的治理体系。在“一国两制”制度下,香港享有比港英时代更多的权利,中央政府负责香港涉及国家层面的事务,特区政府负责特区内部事宜,即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香港回归22年来,中央政府一直恪守承诺,在宪法和基本法的框架内,给予了特区政府充分的自治空间。从此次“修例风波”也可看出,中央政府充分尊重特区政府的高度自治,支持特区政府放手应对不断发展的事态。按照基本法的规定,特区政府可以在必要时向中央政府请求协助,然而事情发展至今,特区政府一直立足于靠自身来解决问题,中央政府的态度也一直是“理解、信任和支持”,给足特区政府磨练、成长的空间。毕竟,港英时期是“英人治港”,港人从未尝过当家作主、决定自己命运的滋味,即便是在港英统治后期,出现了华人高级官员,政策的决定权依然掌握在英国政府及其派驻的总督团队手中,华人公务员一直扮演的是政策执行者角色。

随着香港的回归,许多关乎香港未来发展的重大决策权掌握在了港人手中。从行政长官到问责官员再到16万多公务员,他们是落实“港人治港”的具体责任人。这次“修例风波”在某种程度上算是对特区政府管治香港能力与水平的一次检验。

这一届特区政府的治理能力与水平如何?见仁见智。当然,治理好香港不仅仅是特区政府的责任,也是中央政府的责任。就像“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不仅与特区政府相关,也与中央政府相关,二者是权力不同、分工不同的双主体,目标都是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在通往这一目标的路上,风雨挫折在所难免,最重要的是同心同德。

怎样治理好香港?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特区政府而言,首要的是提升管治团队的治理能力与水平。制度既定,“一国两制”会长期坚持,那么在这样的制度下,如何处理好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如何落实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如何从政策执行者转变为政策制定者,作为一个国际行为体如何界定自身的国际责任,这统统是特区政府要考虑的问题。

具体到当前的事态,特首林郑月娥及其管治团队应各尽其责,齐心协力,因为维护香港法治、恢复社会秩序、止暴制乱不仅仅是警方的责任,还是整个特区政府的责任。“修例风波”发展到今天,有太多情绪性东西渗入其中,是是非非已难泾渭分明,唯一明确的是所有香港人都在一条船上,何去何从,需合力决定。

对中央政府而言,“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然要坚持。不仅要坚持,中央政府还有责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一制度,有责任与特区政府一起培养更多爱国家、爱香港的管治人才,有责任与特区政府一起为香港的未来擘画蓝图,让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发展阶段等都与内地不同的香港发展得更好。

对在香港有重大利益的国际力量而言,香港是中国开放的一个平台,是观察中国发展的一个独特窗口。如果要了解未来的中国,就不该关掉这一扇窗户,因为香港治理得好,对香港好,对中国好,对世界也好,缔造的是“多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