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策略

久候终至的首脑会晤

2021-11-24
柴泉(Chai Quan)驻北京时事评论员
Chai-Quan.jpg

11月16日,习近平主席和拜登总统举行了人们期待已久的视频会晤。最引人注目的不是他们在会晤时说了什么,而是双方花了如此长的时间才同意举行峰会。到目前为止,拜登就任总统已经有10个月了。

回顾过去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所有首次会晤,这一次推迟的时间之久,仅次于1993年11月19日克林顿与江泽民的会晤。习拜会的推迟可能与新冠疫情有关,但考虑到现代技术所提供的便利,这种说法并不令人信服。其间的阻碍,当是中美之间关系冷淡,首先就是拜登政府在2021年头几个月里的所作所为——在人权、新疆和香港问题上抨击中国,延续并扩大特朗普政府针对中国实体或个人的限制性措施,最重要的是,美国官员在谈及中国或与中国同行交流时,语气中充满敌意和傲慢。

出人意料的是,过去几个月出现了一些变化,为峰会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两国元首的预热互动是一个积极开端。9月10日,两位领导人通了电话,同意责成双方工作层面的人员加紧努力进行广泛的对话,为中美关系向前发展创造条件。11月9日,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在纽约举行2021年度晚宴,习近平和拜登分别致了贺信。就在此次峰会举行的前五天,两国在格拉斯哥联合国气候大会结束时发表了一份出人意料的联合声明,同意进一步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据报道,这一进展受到两位领导人的推动。

此外,美国领导人和官员们对中国的语气也有所软化。拜登9月份在联合国大会发表演讲时表示,美国无意遏制中国,也不会搞“新冷战”。10月4日,美国贸易代表戴琪表示将启动对华关税豁免程序,并承认脱钩是不现实的。她表示希望与中国重新挂钩,以实现“长久共存”。11月1日,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表示,美国将考虑与中国“以互惠方式稳定部分关税,最终也许会降低关税”。习拜会举行的前几天,拜登的国家安全顾问杰克•沙利文在接受CNN采访时表示,美国不再试图改变中国,同时正在探索与中国共存的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司法部放弃了对中国电信领军企业华为的首席财务官孟晚舟的引渡程序。在加拿大被监视居住1000多天后,孟回到了中国,困扰中美关系数年的最棘手问题之一得到了解决。

美方的政策微调和中方的善意回应为这次会晤铺平了道路,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一些人认为,美国需要中国在气候变化、核不扩散、阿富汗等问题上合作,可是这些问题并没有紧迫到需要举行峰会的地步。重要的是,促成此次首脑会晤的因素也许是两国元首都认为,即使两国关系曲曲折折,首脑外交也不能中断。

在许多美国政界人士眼中,竞争并不等于对抗,既合作又竞争是可能的。他们认为,只要不发生对抗,对手之间举行峰会应该不是问题。即使在冷战期间,美苏领导人也曾多次举行会晤。

拜登上任不久即公开表示,美国无意与中国发生冲突,而是会与中国进行“激烈的竞争”。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在他的首次外交政策演讲中宣称,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应该竞争的时候竞争,可以合作的时候合作,必须对抗的时候对抗”。

同样,尽管中国表示将坚定维护其核心利益,习近平仍希望稳定同美国的关系,防止事态失控。习近平曾说:“我们有一千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好,没有一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坏。”

在9月与拜登通话时,习近平说,“中美关系不是一道是否搞好的选择题,而是一道是否搞好的必答题”,表达了他希望中美关系保持正常发展的愿望。

从他与世界各国政治领导人——包括美国前总统——的会晤记录看,习近平是擅长峰会外交的。而且没有证据表明,他对峰会外交是安抚美国领导人、处理分歧与危机的有效方式感到怀疑。

此外,从私人关系的角度看,举行一次首脑会晤也是必要的。在拜登任奥巴马政府副总统期间,这两位领导人有过密切的个人接触,他们曾多次会晤,一谈就是几个小时。所以说,他们在拜登任总统10个月后还没有举行正式会谈是不正常的。拜登自上任以来,几乎会见了所有主要国家的领导人,与一些人还数次见面,其中包括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日本首相菅义伟。6月份访问欧洲期间,拜登甚至会见了普京。

危机管理的必要性也推动了此次峰会的举行。随着台海紧张局势升级,双方迫切需要进行最高级别的沟通。拜登一个月内曾两度誓言要协防台湾,最近一些国会议员访台,与台湾加强军事关系,都给中国留下美国插手台湾的印象。与此同时,中国军机频繁进入台湾防空识别区,引发美国对武统迫在眉睫的担忧。为了防止误解误判,两国领导人有必要在面对面的交流中探究对方的想法,即使只是视频交流。

如果用几年或几十年的时间范围来衡量,最近这次峰会的意义也许没有大到足以决定中美关系的未来。但峰会安排的难度,说明了以竞争、合作和对抗并存为特征的双边关系的复杂性。

不过,这次峰会也许有助于融化坚冰,只要双方都重视“斗而不破”的政治智慧,未来几年也许还会有更多这样的事情发生。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