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策略

中美领导人联大讲话描绘了不同的国际政治图景

2021-10-06
聂文娟(Nie Wenjuan)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教授
聂文娟.gif

9月21日至22日,美国总统拜登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在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讲话。两国领导人的讲话在国际社会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好评,诸如一些发展中国家赞扬美国承诺将向全球捐赠5亿剂疫苗,中国承诺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也得到了许多国家的赞许。除了一些具体的行动举措,在联合国这一大型国际舞台上,中美两国领导人也向全球观众描绘了不同的国际政治秩序图景。

在对中美领导人的讲话进行横向比较之前,一些纵向比较有助于我们看到双方外交政策上的一些变化。与去年特朗普的联大讲话相比,拜登的讲话“温和”了很多,没有像特朗普一样对中国以及联合国进行点名指责,如去年特朗普在谈到病毒扩散时,称“联合国必须让中国对其行动负责”。与此对应,中国方面的讲话也没有如去年般对一些国家反经济全球化的行为进行公开批评,如去年中国称“面对经济全球化大势,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里假装视而不见,或像堂吉诃德一样挥舞长矛加以抵制,都违背了历史规律”。显然,今年在联合国的舞台上,双方向国际社会释放了一些共同追求友好合作的信号。

横观中美两国领导人的讲话,双方首先关注了共同的议题,包括抗击疫情、经济发展、气候变化以及秩序规则等,但在共同的议题上双方的原则立场有时又大相径庭。关于疫情,双方的共识在增多,都认为这是一场人类面对的重大危机,是一场事关人类命运的重大斗争。关于经济问题,美国方面关注了新技术、贸易和网络等议题,表达了在这些领域制定新规则的意愿,中国方面则高度关注发展问题,并首次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美国方面是不加区分、“一刀切”地对待气候问题,中国方面则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中谈到气候问题。在秩序规则问题上,双方都多次提及联合国,但双方对联合国的价值排序有所不同,美国方面强调了盟友和合作伙伴的合作机制,其次才是联合国,中国方面则强调“世界只有一个体系”,“只有一个秩序”,“只有一套规则”,强调联合国在当今秩序规则构建方面的核心领导作用。“共同的议题,不同的观点”是双方领导人讲话的明显特征。

中美两国领导人的讲话描绘出了不同的国际政治图景。美国所构想的世界是一个所谓的“美好世界”,是一个美国领导的“民主、自由、人权”的世界。中国所勾画的世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共商共建共享、和平和睦和谐的世界。单纯地从抽象意义上去比较二者,无法简单得出哪一方更具有道德规范的优势。二者都是从自身国家的历史视角去理解国际政治秩序,反映的是自身历史位置感以及目标感,并不存在绝对的优劣好坏标准。国际社会其他国家同样也是基于不同的历史位置,会对这两种政治图景持有不同的态度。如与美国发展阶段较为接近的西方发达国家可能会更加认同美国的政治图景,强调所谓的西方规则标准,而处于发展中阶段的国家会更加认同中国的政治图景,尤其是习近平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在此意义上讲,拜登的讲话中多次站在道德高度,以“民主”代理人自居,指责所谓的“专制国家”,显然是站不住脚的。美国已经失去了冷战以后占据道德制高点的优势,或者说这一道德优势一直都是“空中楼阁”。

超越中美两国各自的国家视野,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对中美两国各自的政治图景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从长远的角度看中国的政治图景更加适应国际秩序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人类几千年的历史,虽然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战争和冲突,但倘若没有人类的合作,人类社会早已不复存在,所以相对于战争冲突,和平合作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人类的和平合作历史也是一部国际秩序不断扩展的历史,人类的政治组织方式虽然不断变更,国际社会的霸权和领导权也变动不居,但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国际秩序所覆盖的人类范围越来越大,所卷入的行为体越来越多元,秩序的包容性呈现出一个不断增强的趋势。

过去几百年一直是西方主导着国际秩序,但自从20世纪以来,东方社会、东方文明已经深度卷入这一历史进程,21世纪两种文明的互动以及汇融都将是不可更改的趋势,因此未来的国际秩序必将更加具有包容性。美国的“民主自由人权”理念带有强烈的排他性和冲突性,而中国的“共商共建共享”秩序理念则更加适应国际秩序和平合作以及多元包容的历史呼唤。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