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中美关系 贸易战 全球治理 COVID-19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中国利用北极例外推动地缘政治利益

2018-02-28
S1.jpg

中国长期以来都在力图确保获得自然资源与能源,寻求拥有并更好地控制全球运输要道。北极就是其中不大但却日渐重要的一部分。对中国来说,北极代表着一个稳定的地区,那里没有冲突,没有明显的譬如美国的霸权影响,它可以在那里拓展自己的经济疆界。为此,中国支持北极地区现有的安全框架,这一框架使得中国可以把北极融入自己的议程,如“一带一路”倡议,而且基本上不会遭到反对。

中国对北极的兴趣是双重的。一是获得该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二是利用北极航道,即所谓的“北海航线”(NSR)和“西北航道”(NWP)进口上述资源,同时出口中国的产品。北极地区的资源和航道尤其为中国能源进口的多样化提供了机会,并且使中国国际贸易的覆盖面更广。

中国的经济和地缘政治安全有赖于它可以不受阻碍地进入一些航道,其中主要是它控制力很弱的苏伊士运河一线。采取措施克服有“马六甲困局”之称的战略软肋,消弭美国对重要航道的控制,一直是中国领导人的一个长期目标。就此而言,中国大力增强其海军能力,投资于主要贸易航道的沿线港口,在南海浅礁建造机场和相关基础设施,都是它为了试图更好掌控其重要航道而采取的措施。

同样,获得北极的资源与运输线将实现供应的多样化,并能在不远的将来另辟蹊径,抵达中国最重要的市场——欧盟,且沿线不受美国的直接影响或控制。中国新公布的北极政策的内容之一,是实现北极船运航线的商业化和规范化运营,其目的是把“冰上丝绸之路”纳入“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对贝尔科穆尔铁路和阿尔汉格尔斯克深水港等北极基础设施的投资,预示着这些贸易线路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对中国来说,北极代表着地缘经济的一张白纸,处在美国势力范围之外,如今,它有望为未来获得巨大的经济和地缘政治回报打下基础。为此中国会继续在北极现有的治理框架内行事,并利用该地区远离传统大国势力而作为非政治性空间的例外,把它当成应对美国影响力的缓冲器。

欧盟和美国对俄罗斯北极油气资源开发的制裁,令中国对该地区的参与进一步加快。来自中国的融资和技术支持对于俄罗斯亚马尔(Yamal)液化天然气项目的开发至关重要,该项目建成后被誉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首个海外大型项目。2017年底,已经参与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的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和中石油就规模更为庞大的北极液化天然气二号项目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虽然俄罗斯在多大程度上欢迎中国的投资与影响力仍有待观察,但两国都明白,北极地区的政治稳定和没有冲突对快速挖掘该地区的经济潜力是有利的。

中国在北极之所以取得进展,是因为美国在该地区的缺席导致权力真空。美国认为,更多参与北极的未来并没有多少经济上的好处。美国唯一一艘老掉牙的北极破冰船,成了它无力进行必要投资以扩大在该地区作用的象征。政治意愿的缺位,加上对该地区的重要性理解不足,使美国至少到目前为止无法应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事实上,在把北极纳入中国经济并充分利用该地区的战略利益方面,中国目前几乎没有遭遇北极国家持续的反对。

由于北极的独特环境,所有经济活动,无论是开采自然资源还是更多的航运,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虽然夏季北极的冰层覆盖面积缩小,但在冰浸的水域里容不得出现丝毫差错。“北海航线”上的一些险情,包括2010年两艘俄罗斯油轮相撞,说明问题不在于重大事故是否会发生,而在于它何时会发生。

虽说不久的将来北极的航运业务主要还是在俄罗斯沿岸,并以出口油气资源为主,但羽翼渐丰的“冰上丝绸之路”无疑将不断利用北冰洋的中部水域和“西北航道”。不过新航线冰况的季节性变化,缺少精确的导航图和辅助设备,搜救距离越来越远,这些都会增加北极作业的风险。

这里的重点是,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并非是中国对北极本身的经济野心,而是普遍性的经济活动。与其他高度繁忙的航道一样(马六甲海峡的事故比任何其他航道都多),制定规则并执行规则是必不可少的。就这一点来说,最近生效的“极地水域船舶航行安全规则”(Polar Code)可以作为减少北极运营风险的第一步。

尽管北极地区融入全球经济似乎不可避免,而且中国这样的大国无疑会寻求从北极的物质财富和战略价值中获益,但北极国家仍需继续负起责任,当好这一地区恪尽职守的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