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中美关系 贸易战 全球治理 COVID-19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陈子楠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海洋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国为北极发展增添新动力新机遇

2018-02-12
3.jpg

1月26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首次全方位阐明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基本立场、政策目标、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主张。在当前北极地区政治经济价值日益显现的背景下,中国发表北极政策白皮书,为中国参与北极事务明确定位,擘画前景,可谓恰逢其时。

白皮书界定“中国角色”。一方面,中国是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北极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中国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利益,中国将致力于成为北极事务的积极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另一方面,中国并非地理上的北极国家,在北极开展活动需要尊重北极国家和其他域外国家在北极的正当权益,尊重北极土著人的文化和传统。正如外交部副部长孔铉佑在新闻发布会上所说,中国不会介入完全属于北极国家之间或该区域内部的事务,而将在北极跨区域和全球性问题上积极发挥建设作用,扮演好“近北极国家”角色,做到“不缺位、不越位”。

白皮书提出“中国目标”。中国在北极的政策目标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实现北极可持续发展。这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北极领域的生动再现。中国希望在北极地区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妥善处理当前北极发展所面临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治理需求上升与治理机制滞后、北极国家主导与域外国家参与等主要问题,实现北极地区的永续发展。此外,开诚布公地表明中国的北极政策目标,也可以让北极域内外国家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国在北极的政策目标和举措,起到增信释疑、凝心聚力之效,扩大中国在北极的“朋友圈”。

白皮书阐明“中国政策”。中国参与北极事务最早可追溯到1925年加入《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对北极事务参与迈出实质性步伐。近年来,中国多层面、宽领域参与北极发展,在科研、能源、环保、治理等诸多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白皮书明确表示,今后中国在北极的活动将涉及科学研究、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治理合作以及维护北极和平稳定五个方面。这一表述说明中国参与北极事务是有重点和有限度的。特别是限于当前北极客观自然环境和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程度,现阶段中国将聚焦于科研、保护与合作三个方面内容。从另一个方面讲,这也为中国机构和企业参与北极活动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值得一提的是,白皮书多次提及愿与各方共建“冰上丝绸之路”,这既是“一带一路”倡议向北极地区拓展,破解当前制约北极航道资源开发利用所面临的港口、物流、通信、导航等基础设施瓶颈的中国方案,又是中国深化与北极域内外国家、政府间国际组织、非国家实体等众多利益攸关方合作,发展共同利益,实现普惠共赢主张的务实之举。

白皮书展现“中国治理主张”。白皮书指出,当前北极治理的现状是没有统一适用的单一国际条约,主要由《联合国宪章》、《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等国际条约和一般国际法予以规范。白皮书声明中国将《联合国宪章》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视为现行北极国际治理体系的核心。这是中国通过全球、区域、多边和双边机制参与北极治理,维护自身在北冰洋公海、国际海底区域和特定区域进行科研、航行、飞越、捕鱼、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资源勘探与开发等自由或权利,构建和维护公正、合理、有序的北极治理体系的法律依据和现实依据。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权利不是哪些国家或国际组织赋予的,而是依据国际法和国际条约的应然和必然。同时,中国也将依法和科学地管理本国机构在北极的活动,为涉北极事务管理设置高标准和严要求。

白皮书发表后受到外媒广泛关注,主流声音认为白皮书体现了中国开展北极合作的真诚和包容态度,也有少数舆论对中国参与北极开发心存疑虑,担心中方强化北极军事部署,借由“冰上丝绸之路”缓步控制北极等。这种负面论调可能是源于对中国的北极政策和活动缺乏了解,亦或是少数媒体固守“中国威胁论”不能自拔。其实,中国就北极政策发布白皮书的重要目的就是阐明观点、答疑解惑、扩大共识。白皮书中明确指出,中国将本着“尊重、合作、共赢、可持续”的基本原则参与北极事务,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将顾及他国利益和国际社会整体利益。从实践角度来看,中国有必要拓展北极活动,有权利参与北极事务,有能力助力北极开发,同时国际社会应对北极变化带来的新威胁和新挑战也离不开中国的智慧和力量。因此,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给本地区带来的不是阻力而是新动力,不是威胁而是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