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中美关系 贸易战 全球治理 COVID-19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许多 耶鲁大学福克斯研究员

广岛:一段历史,两种记忆

2016-05-25

针对即将访问广岛,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接受日本NHK电视台专访时说,其目的不是“单纯地重温历史”,而是推动和平和无核化世界。他还明确表示,将不会对日本原爆幸存者道歉,因为对战争期间领导人所做决定提出“质疑和分析是历史学家的任务”。

Hiroshima-624x416.jpg

这话不全对。首先,虽然面向未来、不单纯“重温历史”值得赞赏,但问题是,如果关于历史的共识从来未能达成,或者更糟糕的是,如果历史成了由官方话语背书的选择性叙事,那么我们如何能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并避免重蹈覆辙呢?

更重要的是,历史学家已经对历史中令人不快的事实提出过严厉质疑并进行了研究,但他们的研究成果很少能被送呈决策层,并带来改变。

关于使用原子弹是否是最好的选择这一疑问,通常的观点是当时的杜鲁门政府已经没有更好选择。鉴于在冲绳爆发的地狱般战斗,美国预计进攻日本本土将导致数十万美军伤亡,而使用原子弹则拯救了这些士兵的生命。原子弹还成功迫使日本更早宣布无条件投降。这一解释在战争结束之初就被提出,并一直受到政府的认可和维护。换言之,这是对这段历史的政治正确的叙述。

不过,在过去数十年间另一种叙事开始挑战官方叙述。由于大量档案解密,美国历史学家和学者们得以重建这段历史的另一面。

一些修正主义历史学家,以加尔·阿尔佩罗维茨为代表,他们认为当时的美国决策者将原子弹更多视为是一种外交手段,以瓦解苏联对东欧和北亚的野心,这就是为什么杜鲁门政府在使用原子弹前没有穷尽其他手段,包括通过在无人区进行警告性轰炸来展示原子弹威力,认真研究日本提出的和谈倡议的真实性,放宽无条件投降的条件,等待苏联对日本宣战,或者通过传统的海上封锁或空中轰炸来迫使日本投降。历史学家用来支撑他们观点的另一项论据是,对攻击日本本土的伤亡预计数字被严重高估了。

阿尔佩罗维茨在他的《原子弹外交》一书中甚至提出了更大胆猜想:恰是美国政府对原子弹技术的垄断,令美国决策者变得更加大胆,并导致美国政策转向,而这种转向是引发冷战的重要原因之一。

尽管关于杜鲁门决定使用原子弹的真实意图的确存在学术争议,但大多数学者的共识是,原子弹并不是结束战争的必要手段,更进一步来说,即便轰炸广岛是合理的,轰炸长崎则是完全没有必要。

美国这两派叙事的冲突,在1995年史密森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爆发的争议中得到了最好反映。为了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50周年,博物馆决定展出在广岛投放原子弹的艾诺拉·盖号B-29轰炸机,同时还安排了关于日本受害者的展示。同时,这次展览还尝试将原子弹轰炸日本置于一个更大背景来看待,即不仅是二战的终点,也是冷战的序曲。这种表述引发了美国老兵团体的强烈反对,并最终导致参议院专门为此召开听证会。最终,直至博物馆馆长宣布辞职、馆员重写了大部分描述,纷争才得以平息。

由此,我们可以一瞥由官方叙事熏陶、支持的大众记忆和学者观点之间的重大差异。在观念的一端,使用原子弹是正义复仇的象征,是美国技术和科技优势的展示,是原本可能在进攻日本本土时死亡的美日军民的救星。而在观点的另一端,原子弹的使用反映出不合理的决策流程,并展示了核武器释放出来的恐怖。

不过幸运的是,这种差异正在缩窄。根据皮尤中心布鲁斯·斯托克的研究,1945年85%的美国人支持对日本动用核武器,到1991年时这一数字降至63%,而在皮尤中心去年进行的调查中,只有56%的美国人仍认为使用核武器是合理的。更重要的是,在18-29岁的年轻人中,只有47%的人认同使用核武器。这意味着如今更多美国年轻人反对,而非认可,在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

在美国国内,对奥巴马访问可能带来不利影响的担忧正在升温。近期在《华尔街日报》刊登的一篇评论写道,访问“意味着美国的(原子弹)轰炸扮演了开启更不和平和安全世界的角色”,而“这是从历史中汲取的错误教训”。不过,公众态度的改变趋势成为奥巴马访问广岛的重要支持,这一大胆举动在数年前尚不可想象。为了避免将自己卷入使用核武器的道德争论,奥巴马选择回避关于历史的对立观念,转而将焦点集中在倡导一个无核化的未来世界。

这是聪明的做法,也是妥协的做法,因为美国总统在这一问题上的公开表态会受制于其作为重要政治领袖的身份。尽管访问广岛的公开信号是无核化,但其未明言的意义更为重要。

尤其是对战争造成的道德困境的必要反思。人们看待历史的方式将很大程度影响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并进而影响其未来发展轨迹,以及他们和外部世界的互动。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从来都不是重温历史本身,而是重新认识当下并重新定义未来。多谢广岛,给了我们一个机会重温历史,并直面我们各互相冲突的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