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中美关系 贸易战 全球治理 COVID-19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华盛顿应考虑接受中国“门罗主义”吗?

2014-08-21

华盛顿奉行的对华政策,被一些美国学者称为“遏制接触”。“接触”主要是在经济方面。中国是美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金融机构持有1.3万亿美元美国国债。“遏制”主要是在战略方面,尤其是美国加强了与日本、韩国、菲律宾、澳大利亚等传统盟国的军事关系,同时也在与越南、印度这些新战略伙伴发展关系。这些行为背后的动力,至少部分来说,是各方希望遏制北京日益增长的地区实力和影响力。  

从1970年代尼克松政府开始同中国政府接触,经过历届政府,直到21世纪初,美国的政策都是以接触为主。但乔治·W·布什和巴拉克·奥巴马时期重心出现转移,虽然没有明说,但“遏制”成为主要特征,并且倾向越来越强烈。华盛顿刺激了它的东亚盟国加大国防投入。美国官员还谋求把美国与这些国家的双边结盟,转变为能应对更广泛的地区安全突发事件。特别是在奥巴马时期,美国在政策上向越南、菲律宾等在南海与中国有领土争议的国家倾斜,并在东海有争议的钓鱼岛问题上支持与北京吵闹对抗的日本。

这种非正式的遏制骗不了人,尤其骗不了中国官员。华盛顿的现行战略让对华关系日益紧张,最终可能导致两个大国在东亚发生军事冲突。或许最令人不安的是,华盛顿看来是别无选择地采取了实事上遏制中国的政策,尽管中国的愤怒不断上升,但是没有可行的替代方案。在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之前,我们至少应该更严肃地判断一下,是否存在另外的,更少对抗和更可持续的选项。

一个显然有争议的选项,是接受这样一种可能:鉴于其拥有更多人口和日益强大的经济、军事力量,中国注定会成为东亚的主导者。不过,哪怕是略略承认中国的地区优势,也总会遭到刺耳的“绥靖主义”指责。由于西方列强上世纪30年代末对阿道夫·希特勒采用了灾难性的绥靖政策,这个词因而具有特别令人憎恶的含义。

但所谓的绥靖政策有着比30年代灾难性模式更长、更富成效的历史。甚至,美国还是英国19世纪90年代温和版绥靖政策的主要受益者。当时,为应付委内瑞拉和一块与它相邻的英国殖民地的边界争端,伦敦面临着一次终级选择。它可以同日益强大的美国对抗,但华盛顿珍视的“门罗主义”排斥欧洲人干涉西半球,这一挑战让英国倍感头痛。或者,承认美国已成是地区主导者,接受华盛顿的政策偏好。英国官员选择了后者。此举结束了两国几十年来在许多问题上的紧张,为两国最终成为亲密盟友打下基础。

美国官员至少应该考虑,类似让步是否会为一个新的、更顺利的对华关系打下基础,同时又能保护美国在西太平洋的重要利益。换句话说,是否到了承认中国在东亚的“门罗主义”,承认中国已经是显赫地区力量的时候了呢?必须对这一重大政策转变加以说明的是,最低限度上,北京不仅必须接受“门罗主义”原有逻辑,还要接受所谓“罗斯福推论”。后者为西奥多·罗斯福当政时期所采用,它向英国和其他欧洲列强承诺,美国将维持西半球秩序,并惩戒该地区不负责任的政府。

这一要求应直接适用于在东亚发挥主导作用的北京。特别是,中国必须承担防止朝鲜这样的无赖国家破坏地区和平与稳定的责任。即使那意味着需要中国直接除掉可恶的平壤政权,北京也必须愿意这么做。减少朝鲜侵犯东亚邻国的威胁(甚至哪天可能威胁美国)对美国大有裨益。而北京愿意承担这样的责任,应是美国决定接受中国成为地区主导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如果北京不愿意发挥稳定作用,那么,让美国奉行更宽容政策的呼声也会大大减少。

即使中国采取负责的政策,美国认可中国式“门罗主义”也面临严重障碍和反对。其中两个问题尤为突出。

到19世纪末,美国已经是西半球的主导力量,这种优势在随后几十年只会加强,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国都是虚弱的竞争对手。英国可以相信,如果它把在西半球的领导地位让给美国,华盛顿可以维护稳定,同时不会面临严重挑战。今天亚洲的地缘战略环境复杂得多,虽然中国是最主要的地区力量,但它面对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日本。日本也是美国的条约盟友。华盛顿不仅要被迫脱离与日本的结盟,日本是不是愿意接受老二地位也很难说。这么一来,东亚稳定的前景会更加黯淡。

将“门罗主义”应用到东亚的另一个更严重障碍是,美中两国政治制度存在巨大差异。伦敦可以很从容地把地区主导权交给华盛顿,因为两国都信奉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和民主。而且,它们有共同的主要文化特征。中美关系中缺少这些统合要素。中国仍然是一党制而且名义上是共产主义的国家,而让美国的决策者对这样一个国家的地缘战略行为抱有信心并不容易。

但华盛顿不应草率拒绝让“门罗主义”模式成为今后几十年对华政策的基础。考虑到北京迅速崛起的经济与军事实力,华盛顿在距美国本土千里以外地区维持霸权将变得困难,也许难以实现。正式或心照不宣地承认中国的东亚主导地位,可能会被证明是最不坏的选择。如果中国逐渐民主化,这个选择会变得非常合理且有吸引力。无论如何,美国的决策者们必须在对华关系出现危机前,考虑争议不休的“遏制接触”政策的替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