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中美关系 贸易战 全球治理 COVID-19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张云 日本国立新潟大学副教授、现德国柏林自由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疫情应是新一轮全球化的开始

2020-05-14

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席卷全球,不仅对各国公共卫生和经济造成巨大影响和冲击,而且让人们对疫情后全球化的未来感到迷茫。

此次疫情对全球化最明显的冲击莫过于产业链。严格的隔离措施让冷战后日益一体化的全球产业链出现前所未有的断裂。在不少国家,因为口罩、防护服等医疗物资高度依赖进口,引发全社会要求医用产品国产化的呼声。短期内出现的失业潮,也会加剧一些群体对全球化益处的怀疑。

事实上,在疫情发生之前,贸易战和某种程度的技术“脱钩”等已经在全球范围引起对“逆全球化”的广泛担忧。此次疫情冲击会不会导致全球化不可逆转地走向结束?笔者认为,疫情将使成本效益驱动型的上一轮全球化走向终结,并推动社会公平公正驱动型的新一轮全球化的开始。

首先,产业链的脆弱不是全球化的错,而是我们对于全球化的认知出现了偏差。过度考虑成本效益优先,让全球产业链变得脆弱,这是人为的脆弱。在上一轮全球化中,很多跨国企业让产品生产高度分包,形成了多级供应链。有时候,跨国企业总部甚至不清楚自己的第五、第六级的分包生产商在哪里。因为追求市场原则,为求得资源配置最优化,使成本最小利润最大,这些分包生产商需要在最短时间内按时完成订单以实现无缝衔接。然而,事实暴露了这种方式的巨大弱点。这已经不是我们第一次遭遇产业链中断的冲击,2004年底的印度洋海啸和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都提醒过我们,而这次疫情则拉响了最大的警报。

笔者认为,此次疫情后如何提高全球产业链的“韧性”将成为重要课题,而这必然涉及调整原有的成本效益第一的思路。即使增加成本,各国也会考虑使部分投资和生产企业回归国内,同时更加关心末端分包生产商的福祉,为分散风险也会进一步让分包商更加多元化。因此,此次疫情带来全球产业链的重组不可避免,但更可能是带来多向化重构。

第二,对此次疫情凸显出来的全球化红利分配不均问题,新一轮全球化必然要花更多的精力来处理。例如,全球跨国外劳和国内跨地区劳工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简陋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让这些劳工成为最易感染的弱势群体。据报道,海湾国家大多数感染者是外劳。由于经济冲击大,很多企业倒闭,据说有近300万在泰国的缅甸劳工将回国,而印度有1.4亿人将失业回乡。这些势必对疫情防控造成极大的压力。缺乏对全球化红利更加平等公正的分配,最终会让整个社会买单。

第三,值得高兴的是,我们看到各国已经在重视这个问题。例如,在疫情管控较好的新加坡,针对近期出现的外劳集体宿舍大量感染的情况,政府既高度赞扬他们的贡献,又表示将会对外劳一视同仁,待疫情过后对相应政策进行检讨。全球化进程中的二元结构,无论是国家之间以及国家内部,都意味着很大一部分社会人群在被持续消费其价值的同时,却不能融入其所贡献的当地社会,这最终会让全球化变得不可持续。

第四,新一轮全球化将更加尊重多样性,而不是单纯追求同一性和均质化。此次各国在疫情防控及应对经济挑战方面展现出不同模式,但关键不是比较哪种办法最好,而是要认识到每一种模式的背后都是当地条件、文化传统习惯制约的结果。国家之间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学习应成为新的趋势。例如,此次疫情中亚洲国家政府的强力干预措施对疫情防控起了很大作用,但这些措施在疫情初期曾被一些西方国家批评不民主和限制人权。然而,当欧美国家成为疫情中心后,不少国家采取的措施比亚洲国家更加严厉。如果说这是新的趋同现象,那么,新一轮全球化就应建立在更加平等交流和相互学习的基础之上。

上一轮以成本效率优先的全球化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和便利,同时也造就了赢家和输家。此次疫情提醒我们,要真正关注那些输家,否则我们都会变成输家。为了避免这一结果,我们需要迎接新一轮全球化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