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中美关系 贸易战 全球治理 COVID-19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美国对华交易性贸易政策有可能陷入僵局

2017-05-26
S2.jpg

近期美国和中国达成的贸易协议显示特朗普总统和习近平主席的海湖庄园会晤开始产生具体成果。这一协议包含对双方都有利的内容,并将令美国牛肉产品、液化天然气和某些金融服务进入中国市场。

尽管这一协议对双边贸易的影响将非常有限,未来一到两年内的规模仅约数十亿美元,但其凸显了在特朗普和习的培育下双边关系的回暖。它还意味着中美关系的基调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奥巴马政府“重返亚洲”政策影响下,两国日趋视对方为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领域的竞争对手。奥巴马刻意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推销为“我们的规则,而非中国的”,劝诫美国应区别于中国,继续领导全球贸易秩序。

这些日子一去不复返。一种更为交易导向的特殊做法正在塑造中美关系。这一做法更符合中国就双边问题创造双赢解决方案的想法。这一贸易协议的最直接影响将是美国牛肉行业长期争取的对中国出口牛肉。中国将相应获得向美国出口熟制禽肉的机会。

同样,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中国(数量增加仍有待时日)也是北京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并转向更清洁燃料战略的一部分。并且,允许美国金融服务公司在中国国内市场从事评级、债券承销和清算,也都是中国改革其金融系统的更广泛政策的组成部分。

总之,这些都是双赢的交易。虽然皆大欢喜,但这种交易性策略也有潜在的隐患。首先,在这一策略之下经济关系的推进势头很容易受制于政治因素。在罕见的两党一致行动下,美国参议院批准罗伯特·莱特西泽出任下一任美国贸易代表。尽管曾在倾向于自由贸易的里根政府担任副贸易代表,但莱特西泽对国际贸易的看法更倾向保护主义,这和特朗普政府的整体基调一致。他的任命批准进一步显示,传统的自由贸易者在美国参议院正变得何其稀有。

因此,算账的日子总会到来,因为双方交易再多也不能解决美国对中国的巨额贸易逆差。特朗普政府中已聚集了很多中国经济政策的批评者,包括莱特西泽、彼得·纳瓦罗,以及商务部长威尔伯·罗斯。

这带来特朗普政府交易性策略的另一个根本性隐患:它没有真正对症双边贸易失衡的根本性原因。美中贸易逆差与两国的储蓄/消费失衡,以及美元作为全球唯一货币锚的角色直接相关。

只要外国人愿意持有美元来对冲货币危机风险,美元就会持续被高估。只要美国人的储蓄偏好低于美国的投资需求,美国就需要从国外进口资本。这两大动能的另一面就是美国出现贸易逆差,否则国际收支将无法平衡。

这种根本性问题不会因双方交易而解决。要解决这一问题有赖于美国提高储蓄率,而这会抑制消费,进而在短期内抑制经济增长。特朗普经济政策的这种矛盾将最终反过来困扰其政府。

毫无疑问,中国的政治经济学采取了许多保护主义政策来扶持其新生产业,并令国内企业扩大市场份额。特朗普政府已警告中国,美国也将采取这些保护主义经济政策。相应地,美国也愿意在某些方面对中国作出妥协,例如让中国银行和熟制禽肉更便利地进入美国市场。

相较于逐步滑入零和地缘政治竞争的奥巴马政府而言,这已算得上进步。中美两国都有收获,并且两国精神上的距离被拉近。对此理应赞扬。

不过,危险在于这种双边交易再多也无法减少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在不远的将来,为看到减少美中贸易逆差的“实质性成果”,美国政府会否弱化它的激烈言辞(正如威尔伯·罗斯所说)?国会议员和特朗普的支持者又是否会同意呢?

交易性策略存在陷入这种僵局的风险。这虽然是迈向正确方向的一步,但仍需要更多基础性协议的支撑,例如美中双边投资协定。此外,特朗普政府必须明白,喋喋不休地唠叨双边贸易逆差可能导致政治反弹,并导致全球最重要贸易关系脱轨。更冷静的头脑,以及更冷静的言辞将有助于维持近期中美经济关系的积极势头。